首页 > 中心讯息 > 中心讯息 > 阅读正文
中心讯息|INFORMATION
吉林大学中国学术规范化研讨会会议纪要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4-10-13 16:33  点击:4363

吉林大学中国学术规范化研讨会会议纪要
时间:9月15日14:00
地点:东荣第一会议室
承办: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
            吉林大学学位办公室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主持人:张文显教授
参与者:邓正来教授、孙正聿教授、王胜今教授、孙利天教授和张福贵教授等。


会议就中国学术规范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对如何看待学术规范化问题、学术不规范产生的原因、解决学术规范化问题的根本方法等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张文显: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关于学术规范化的问题就开始有许多笔谈,邓正来教授也是学术规范化运动的推动者之一。借着他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一书出版之际,为推动学术规范化、学术繁荣共同总结经验,我们邀请各位老师来参加讨论,对中国学术规范化问题做出回顾、反思、批判并提出建议。学术规范化运动还停留在第一阶段


邓正来:学界的朋友之所以建议我主编《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这本书,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我是这场运动的始作俑者。其实充其量我也只是这场运动的始作俑者之一。因为像我的朋友,当年《学人》的陈平原、汪晖和王宇常他们关注学术史,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探讨学术规范化的问题,他们才是积极推动这场运动的核心人物。
从90年代以来,学术规范化讨论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首先,看不到像样的学术书评和学术论文的评论文章。其次,学术综述也做不起来。任何踏实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理论综述的缺乏会导致很多重复研究。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因为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规则,而且还更强调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这是一个知识规划的时代,学术活动是一个集体性的知识生产活动。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以及如何营造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的增长传统并建立起对知识增量有益的知识生产机器才是第二阶段要做的。学术规范化探讨的四个侧面


孙正聿:我想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学术规范与学术化。讨论这个问题必须认识到一点,那就是学术规范化问题的探讨是一个进步。这个探讨与中国学术的特殊背景是相关的。依我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阶段的类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80年代之前是“教科书的人文社会科学”;80年代是“教科书改革的人文社会科学”;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规范化的问题只有在第三个阶段才是可能被提出来的,因为在前两个阶段是学术整齐划一的阶段,根本不存在“学术不规范”的情况。在90年代以后,由于有了学术的自由之风,因此才可能有学术不规范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第二,学术规范与学术的多样化。在讲学术规范时必须理解人文学科的多样化。“哲学不是科学”,人文科学不是科学,不像科学一样是整齐划一的,学术规范化不应该阻碍人文科学的多样化。
第三,学术规范化与建设性引导。在进行学术批判的同时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对于不同的人群要有不同的对待。在批判的时候又必须以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建设性的引导才应该是学术规范化运动的主要方向。
第四,学术规范最后必须转化成学者的良心。学术规范不是外在的他律所能解决的问题,学人的人格才是根本性的力量。学术规范的支撑是学术精神
孙利天:学术规范化条令的背后支撑仍然应该是一种学术精神,否则只能是徒具规范。西方学术的内在精神到底是什么?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之称为“自由理性的精神”。亚里士多德讲,人本自由,为学术而学术的自由是最能体现人的自由的生活方式。这种“纯粹理论态度”一直是西方学术的精神。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对真善美的敬重是中国文化中一直所缺乏的一种精神,这样就会导致对学术史上“大家”的任意肢解。到近代以来,西方学术的支撑精神发生了变化。新教伦理对职业伦理的冲击,使得每一个职业不仅是一个谋生手段,而且还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基本形式。依照这种观点,学术规范的肯定性就是根本性的,违背学术伦理就违背了生命的意义,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学人,只有上升到这种高度,学术规范才能真正地起到作用。
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的对象是自己建构起来的,在其建构起来后,其研究也是自主性的。所以它需要的不是接受外在体制性约定,而是社会科学的想象力、洞察力和创造力。对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若纳入到社会控制力中,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科学,因为社会科学的成果无法简单地用经济效益来判断。从历史上来看,这个判断应该由社会学家集体来做,社会学家集体也能够做出公正的判断。


学术规范建设原则


张福贵: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规范是最薄弱的,对科研成果的评价缺少公共尺度,我十分赞赏邓正来老师把学术规范问题从形式化的探讨推向对知识生产机器的研究,在这第二阶段的探讨中,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本身内在的要求,主要任务在于建设,我认为应确定几种原则:一是平等原则。这种平等应存在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学术平等是知识增量的前提。但是在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很多理论前提似乎是不可证伪的,我们欠缺批判反思的勇气和环境,导致理论创新较少。二是创造的原则。我们目前存在学术思想的失语症和学术品格的失贞症。主要表现就在于学者的学术思想多移植少创造,用陌生化的语言表述日常化的道理,形成一种人为的隔膜;缺少学术良知,学术理性缺失,学术研究无法坚持自己的学术品格。我认为在学术研究上不能做思想的奴隶,要鼓励个性,保护叛逆,为创造性思想的产生营造好的学术环境。三是个体化原则。80年代的教科书模式是集体化操作的典型表现,中国教育的教化意识很强,强调思想的统一化,但是个体化操作原则在当下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更具实效性。四是人类性原则。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在与国际接轨方面曾存在障碍,现在要求我们以一种国际化的视角和胸怀融入这个世界,要在共同的标准下进行学术研究。


内在自我约束和外界规则约束


徐学纯:各位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论证了在规范的条件下促进学术发展的必要性。从学校的管理部门角度考虑,对于如何实现学术规范化我谈点看法。我认为要从内在自我约束和外界规则约束两方面做工作,内在的自我约束与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直接相关;关于外界规则约束,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院下发的关于学术规范的文件和学位评定规章。目前研究生数量增加,保证质量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学位论文作为体现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规范化特别重要,我们将在确立科学完善的论文评审机制等方面继续做工作。


学术规范化的实际操作问题


崔月琴:我也从我的具体工作角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想回答一下90年代以来学术规范的问题何以被提出来?我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建设的进展加快并逐渐完善,学科选题走向探索性和建设性,理论正由批判走向建构,学术规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被提上日程。第二个原因要从学科队伍的建设上看,对学术新秀进行好的引导需要建立良好的学术规范。其次,谈一下学术刊物与学术规范之间的关系问题,学术刊物作为一个学术阵地,应如何贯彻学术规范?在学术规范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还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已经确立了严格的选稿原则:第一看学术论文立论的出发点和目的;第二看论文的学术价值,即论文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第三看论文是否有学术创新并体现一定的学术积累,这里的“新”包括“新观点、新材料、新领域”;四看论文的注释和引文是否规范。此外,我们还确立了更加完善的选稿机制,从03年开始实行三审制和匿名审稿制。刚才邓正来老师讲到关于“学术评论”和“学术综述”方面的问题,给我在栏目策划方面的启发很大。


关注学术体制改造


黄文艺:就学术规范的建设问题,我认为单靠学者的学术良知不足以建成中国的学术规范体制。学术规范运动不仅是狭义上的,还应该是广义上的学术体制改造运动。目前的学术腐败问题,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学术体制问题,我们要思考哪些力量掌控着中国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利益、影响中国学术人的学术行为,反思和批判现行规则背后的体制,进而回答如何建立真正的学术规范体制。就是说,不仅要考虑学术个人,还应该考虑各方面相关的社会力量,比如教学科研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分配稀缺的学术资源,学人要想获得这种资源就要接受此种体制的驯化。所以我认为更多的要关注学术体制改造的问题。


学术规范化的目的在于形成学术脉络和学习传统


邓正来:在这里谈学术规范化的目的是要让学术回到学术的样子,去探求知识增量的内在规则和具体方式,而不是讨论谁来制定学术规范的问题。我认为不经历批判是不能实现知识增量的,很多学术问题都是缘出于对前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点滴的创新,进而使学术脉络和学术传统得以形成。在此,我还想表示一点担忧,那就是学术规范化运动是否可能受到来自相关势力自上而下的干扰,他们是否会进来参与甚至主导。


学术规范的深刻思考


张文显:大家从各自学科领域出发、结合多年学术经验和学术判断发表见解,从实践和可操作性层面,结合管理工作和具体业务对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发表了意见,作为主持人我深受启发,这次的研讨会举办得非常成功。我认为学术规范化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狭义上可以理解为通常说的课题审议、论文评审等学术生产过程中确立的基本准则。刚才大家更多的是从广义上理解的学术规范,包含学术道德、学术精神、学术范式、学术秩序等等,从各位的发言中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学术的真谛,理解了高尚的学术活动应遵循的内在原则。几位学者还对学术上不够规范、不规范和失范现象进行了很有针对性的批判,这个批判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学术规范和学风的教育过程。
我个人对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一是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学术规范?我想应该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有利于学术传统的生成和学术发展,有利于知识创新和原创性知识的生产,有利于学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学术资源公正、民主和富有效率的配置,有利于学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国家的学术在国际上有持续的竞争力。我们的学术活动应该是学术上的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个人从学术良知出发,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在对学术传统认可和接受的基础上,遵守有关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规则进行的。二是如何建构吉林大学的学术规范体系?我做党委书记以来,在如何治校方面形成了一些看法进行了一些实践,主要包括学校的民主管理,铸就21世纪的大学精神,现代大学制度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生产;高水平的管理。关于大学的管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学学术资源的管理。而没有良好的学术规范是不可能实现上述目标的。对于一所大学如此,对于一个学院一个学术群体亦如此。


(杜霁雪  路红芳)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