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界信息 > 阅读正文
学界信息|INFORMATION
法治中国建设前沿问题三人谈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6-16 21:21  点击:228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就“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部署。法治中国建设中许多重大的理论前沿、制度前沿、实践前沿问题亟待认真梳理和 研究,需要站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制高点,采取新的思维、新的参照、新的方法,形成新的概念、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建议,这是当下中国法学界肩负的重大使 命。

  6月10日上午,由 中国法学会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第10期中国法学创新讲坛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文科学部 主任郑成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围绕主题“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沿问题”发表了见解。

 

  法治中国成为统领性概念

  张文显

  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沿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下面依次对这三个问题谈些自己的认识。

  一、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概括而言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法治中国的理论,简称“法治中国论”。“法治中国论”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即:一个统领概念、一组理论纲要、一套思想体系。

  一个统领概念。党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认了“法治中国”这一概念,并将我国法治建设的纲领确定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由此法治中国成为我 国法治话语体系和法学理论体系当中最具有渗透性的统领性概念。法治中国概念具有无可比拟的包容性。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会感到它的包容性越来越丰富。

  一组理论纲要。根据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有关法治的专题讲话,法治中国理论纲要可以概括为12个方面: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法治化;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全民守法,开辟依法治国的新理 念,谱写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篇章;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在宪法的统领 下领导立法、保证司法和执法;宪法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改 革要于法有据。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进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 展。

  一套思想体系。我认 为其初步形成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关法律和法治的理论要素几乎全部覆盖。例如法治的本质、法治的价值、法治文化、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宪法和法律的权 威、法治与国家治理、法治与社会治理、权力监督制约等等。二是全面、科学地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实践当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基本问题。如:正确认识和处理民 主与专政、政策与法律、法律与导致、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等等。法治中国思想体系初步形成后,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纲要和思想体系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和 完善,从而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鲜明的理论指导。

  二、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可以从时间定位、模式定位和改革定位三个视角来研究。

  时间定位:以“两个 一百年”建设目标为参照,定位法治中国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通常讲的“两个一百年”,即一个到2020年,一个是到2049年。

  在模式定位上,以法 治模式转型和法治现代化为参照,定位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注重三个转型:一是更加注重法治发展模式的转型,从法治国家转型为法治中国。这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 的拓展与升级。建设法治国家的着力点是在政治层面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而建设法治中国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不仅要建设法治国家,还要建设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法治政党,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二是从法律之治转型为良法善治。所谓良法善治就是要把法治的价值充分体现到法律体系和法 治体系当中。三是从法律大国转型为法治强国。这个转型是法治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型,是中国法治转向科学发展道路的一个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在改革定位上,以全 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为参照,定位法治中国建设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现代化。阶段性 目标是:到2020年,在法治建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法治在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法治中国建设的 重大任务。可以概括为四项基本要务,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八个工作重点,即推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治化;加快完善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保障宪法法律统一有效实施;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 文明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依法治理与依法自治,建设法治社会;依法规范权力,实现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法治化;统筹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两个大局,加 强国际法治交流与合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法治环境。

 

  “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升级版

  郑成良

  “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实质上是同一概念,但也有不同。“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级版,它蕴含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理念。

  首先,“法治中国” 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新意。它除了指向一个法治共和国的目标之外,还蕴含着中国法治的全球视野和全球环境下的中国法治。它回答了如何面对社会法治发展中的挑 战。当前,社会矛盾不断增加,但化解矛盾的经济资源、精神资源、制度资源愈加紧张。在此历史方位上,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我们 对目前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有了总体战略思考。

  其次,“法治中国” 是一个具有时空维度的概念。“法治中国”其实是和“人治中国”相对而言。它作为一个目标,意味着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转型过程中,法 治主义的观念、行为和制度安排,正在逐步生成并替代人治主义的观念、行为和制度安排,尽管这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第三,“法治中国” 是一个具有国际比较意义的概念。“法治中国”在空间上是和法治美国、法治英国、法治德国相对应,我们要致力于法治国家建设,涉及如何处理好国情和公民的关 系问题,建设法治中国是解决中国问题,必须要适合中国国情,但是法治中国建设还要遵循普遍规律。因此,如果我们真的决心走出人治,梦想着自立于世界法治国 家之林,就必须回答作为法治国家的中国,与其他法治国家的共同性与特殊性的问题。

 

  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点

  马怀德

  法治中国建设面临不少挑战,需要解决公权力不受约束、管理方式、行政方式滞后、权力行使不透明等问题。在我看来,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更加注重立法和制度 建设。监督和制约公权力不仅要靠作风和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靠制度、政策和法律,这是法治中国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点。关键是要制定几部重要法律,用制 度约束和规范公权力。一是行政组织法。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制定了国务院组织法,但是只有11条,而且非常简单、原则,很难发挥有效的规范作用。需要制定一 个新的行政组织法来解决行政权力边界不清、关系不明,行政机关易于超越权力、滥用权力的问题。二是行政程序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只是规 范特定种类的行政行为,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为,比如说行政决策行为、行政检查行为、行政收费行为等缺少相关法律规范,只有制定一部包含重大决策程序在内的行 政程序法,才能有效解决公权力不受制约的问题。三是信息公开法。2007年国务院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它作为行政法规,效力等级低于法律,与档 案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衔接不够,应尽快提升其法律位阶。四是问责法。权力不受监督制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责任追究不到位。当权力行使主体认识不到自己的责任 时,自然就会随意行使或者滥用权力。制定以上法律,对于从源头上约束和规范国家公共权力,减少公权力的滥用、预防腐败的效果会非常明显。当然,政府绩效评 价法、财产收入申报法等法律也需要制定。

  严格执法,确保法律 的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但是,并不是每一件法律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有效实施。法律不能有效 实施的原因之一是法律本身的原因,即法律本身可能没有可实施的内容。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扭曲的政绩观。因此,要纠正唯经济GDP马首是瞻的做法,建立法治 GDP,把法治作为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司法权威,依法化解社会矛盾。要把所有纠纷矛盾逐步引导到法治的轨道上解决。一方面,要弱化信访功能,减少领导批示,逐步淡化人治色彩。另一方面,要强化、畅通法律救济渠道,增强司法的公信力、透明度,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信赖司法。

  总的来说,法治中国 建设,从根本上还要靠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让全社会特别是公务人员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也要注重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至 于如何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我认为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大力推行有示范效果的法治实践活动,提高公务人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 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一个基础性工作。

    来源:检察日报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