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通知 > 阅读正文
中心通知|INFORMATION
“生活中的法理”系列论坛(109):“监听帝国”与透明时代的隐私权保护 ——“斯诺登事件”的法理透视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11-17 21:35  点击:4182

 “生活中的法理”系列论坛(109

 

 

    监听帝国与透明时代的隐私权保护

 

——“斯诺登事件”的法理透视

 

主 持 人:杜宴林  朱振

 

时  间20131129日(星期五)晚600

 

地  点:匡亚明楼二楼279教室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背景材料

 

 

 

近几个月来,国际上最知名的人物要数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了,他曾是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分析员,后供职于国防项目承包商Booz Allen Hamilton2013年他选择逃亡海外,6月向《卫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揭发美国情报机构的棱镜PRISM)计划,该计划监控互联网活动、秘密收集电话记录。思科(Cisco)、微软、雅虎、谷歌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这9家科技公司参与其中,为美国情报机构提供信息。美国的监控不仅针对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其领导人,还包括普通人。斯诺登731日再爆猛料,将美国更大规模监控计划“X关键得分(Xkeyscore)”的细节曝光,这项监控项目几乎涵盖电子邮件、身份个人信息记录、电话录音、网站信息、搜索和聊天记录等一切涉及个人隐私的网上信息。随即遭美国政府通缉,事发时人在香港,随后飞往俄罗斯。201381730分,斯诺登离开俄罗斯谢列梅捷沃机场前往莫斯科境内,并获得俄罗斯为期1年的临时避难申请。至此,其现实版的“亡命天涯”之路也就告一段落。823日,斯诺登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并认为其行为是1945年纽伦堡审判以来最伟大的个人。930日获提名角逐欧盟最高人权奖,1010日获情报界山姆亚当斯道德奖(Sam Adams Award for Integrity)。

 

 

 

建议思考的问题(不限于此):

 

 

 

这是一个国际性事件,而不单单是美国的问题,为从法理上讨论这个事件提供了可能,在理论上可以讨论的诸问题有:

 

第一,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布满监控的透明时代,几乎没有秘密可言,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都是如此,除了技术侦查式的监控(比如新刑诉法关于技术侦查的规定、台湾“九月政争”特侦组对于王金平的监听等),主要体现为日常监控(比如“Xkeyscore、“天网工程”等),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日常监控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对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样的监控与人权(隐私权)保护的界限(或者说,法律授权介入私人事务的限度)在哪里?一般而言,日常监控的强化都有着更为宏大而重要的目标,比如反恐、严重治安案件的侦破、重要情报信息的搜集(可参考USA PATRIOT Act)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隐私权(包括由隐私权所辐射的广义的政治性权利)又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构成对于日常监控的“道德边际约束(moral-side-constraints)”?

 

第二,斯诺登的行为在美国被有些人视为英雄,认为他揭示了美国政府的丑行,捍卫了人权和正义,斯诺登自己也认为:“I can’t in good conscience allow the US government to destroy privacy, Internet freedom and basic liberties for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is massive surveillance machine they’re secretly building”。同时,他也被很多的人(包括一些很有名的报纸、学者和政客)视为叛徒,因为他违反了美国的法律,侵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仅就某个单一的法律而言,除了根据法律的正义justice according to law之外,还有法律本身的正义justice of law问题,有时评判一个法律之正义与否的标准还要诉诸普遍的价值共识,于是我们就需要思考公民有没有服从法律的一般性义务和在什么情况下有反抗法律的权利?我们又如何在法律上(国内法或国际法)评价斯诺登的行为?

 

第三,乔治·奥威尔的经典小说《1984》描绘了一个监控无处不在的“监听帝国”——“大洋国”,而今美国情报部门在全世界范围内肆无忌惮的监听正在使“大洋国”变成现实。欧洲舆论认为,美国的所作所为已成为一种“新型帝国的代表”即“监听帝国”,程度甚至远远超出了《1984》的描述。就国际法而言,这是否涉及到,一国除了使用武力这样明显的手段以外,运用技术手段深入别国是否构成对别国主权的侵犯,伴随技术的发展,侵略或主权乃至国际法的传统概念是否受到挑战?另外,在国际法上又如何应对“监听帝国”的出现?

 

第四,斯诺登的行为得到了多个国际或地区性人权组织的肯定,也获得了一些人权奖项或提名,这就表明在日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价值观的认同已超出国界范围,政治国家的身份认同与全球社会的公民(世界公民)身份认同之间存在冲突,身份问题一定和国籍、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吗?询问“什么是我们的身份?”并不是一个遥远的问题,而是和我们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关于斯诺登事件的来龙去脉参见

 

http://www.baidu.com/s?ie=utf-8&fr=bks0000&wd=%E7%88%B1%E5%BE%B7%E5%8D%8E%C2%B7%E6%96%AF%E8%AF%BA%E7%99%BB

 

2[]奥威尔:《一九八四》,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3[]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4[]赫费:《经济公民、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全球化时代中的政治伦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