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界信息 > 阅读正文
学界信息|INFORMATION
第三届东亚法与社会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大成功举办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4-05 18:42  点击:2709

 

2013年3月22-23日,由世界性学术组织法与社会协会的国际合作研究网络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东亚法与社会国际研讨会”在沪举办。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出席研讨会。校长张杰在会前会见了罗豪才以及几位基调演讲嘉宾。副校长徐飞、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郑成良等出席。本届研讨会主题是:“构建亚洲法社会学共同体:理论视野与实践挑战”。

来自中国、美国、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澳洲、欧洲、南美洲的近300位专家学者齐聚交大,共同探讨21世纪亚洲秩序的重构、思考和审议当今法律与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50多篇,共设43个分会场,有220多位学者在会上作研究报告。

本次研讨会的国际背景是:最近三十年间,亚洲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亚洲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而亚洲内部经济整合也在悄然进行,特别是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如何构建亚洲互助共同体被提上议程,与此同时,东北亚与东南亚之间也在探索并形成了某种共赢的关系或者合作机制。

罗豪才、徐飞、郑成良、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汤姆•金斯伯格教授、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法学院大卫•恩格尔教授、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宫泽节生教授等共同启动了第三届东亚法与社会国际研讨会。

罗豪才祝贺第三届东亚法与社会国际研讨会在交大举行,指出,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多层次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本次会议以“构建亚洲法社会学共同体”为主题,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对于推动区域合作、推动法社会学乃至法学的进一步发展非常有益。罗豪才还谈了自己对软法的认识,并对进一步加强软法研究提出建议。罗豪才指出,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既要深入总结硬法运作的实践,又要特别注重总结软法运作的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并重视借鉴国外、境外的经验。

季卫东表示,当今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合作是以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借助自由贸易获得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亚洲未来不仅依赖于经济利益,更维系于政治理念、制度和文化。这次国际研讨会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在所有亚洲国家之间形成信息、思想以及文化的循环圈,建立一个包含多样性、差异性的知识共同体。其次还开拓出了法社会学的新丝绸之路,以沟通大陆亚洲与海洋亚洲,连接欧美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

除了大量分组报告和讨论之外,大会还会安排了三场专题论坛,即软法论坛、金融法论坛以及东南亚-东北亚法律与社会论坛。设立软法论坛是因为亚洲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结构可变性导致某种约束力较弱、强制力皆无的“软法”的普遍存在。这种“软法”无论是在公共事务中,还是在私人事务中都可以提供制度变迁的契机。通过软法进行改革和秩序重构的设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金融法论坛将讨论亚洲金融合作的制度条件、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要的法律环境以及金融司法的制度设计。东南亚-东北亚法律与社会论坛把焦点聚集在东南亚法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以及在中日韩和东盟经济合作背景下的知识共同体的构建。

这次上海大会引起了国际法与社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哈佛大学法学院大卫•威尔金斯教授、纽约大学法学院弗拉克•阿帕姆教授、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汤姆•金斯伯格教授、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法学院大卫•恩格尔教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安德鲁•詹姆斯•哈丁教授、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宫泽节生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学院西蒙•罗伯茨教授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参加各专题论坛和分组会的讨论。这次国际研讨会也得到外国与会者的高度评价,有人还在大会发言中把上海会议视为法与社会研究的世界重心从欧美转向亚洲、转向中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凯原法学院携手剑桥大学出版社将创刊“亚洲法律与社会杂志(As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杂志将从2014年开始发行,由我国著名法学家、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与其他四位国际著名法学家共同担任杂志主编。杂志为亚洲与不同区域、文明圈的专家、学者之间搭建了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

会议闭幕式上还举行了“亚洲法律中心”的揭牌仪式,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为亚洲法律中心揭牌。亚洲法律中心主任胡加祥教授介绍了亚洲法律中心的设立宗旨、组成以及主要设想,中心执行主任马天赐简要说明了中心未来的具体活动计划。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蔡可欣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格瑞戈日•沙佛分别以“东南亚研究网络及其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合作”和“法社会学协会50周年纪念活动”为题发言。日本青山大学宫泽节生教授介绍了下一届东亚法与社会国际研讨会的筹备工作。季卫东携本届大会的会务组成员登台亮相,并向杨力、候利阳等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的学院各学科老师、李怡然等行政人员以及学生志愿者致谢。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