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治动态 > 阅读正文
法治动态|INFORMATION
科技让人类伦理遭遇尴尬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3-01-03 13:01  点击:4359
科技让人类伦理遭遇尴尬
  在焦虑和梦想中,人们期盼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在欣喜与探索中,人们体验着科技发展的每一项成果。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是否会打碎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今天,当生命科学日益走近“改造人类自身”这一敏感领域,科技的“双刃剑”效应已经寒光闪现。
  克隆人:我到底是谁?
  2002年12月27日,邪教组织雷尔教派成员、法国女科学家布瓦瑟利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宣布世界首个克隆婴儿——名叫“夏娃”的克隆女婴已经于26日降临人世。这一惊人消息传出后,国际科学界、宗教界和各国政要、舆论纷纷表示质疑、指责和忧虑。
  事实上,从克隆技术问世之日起,克隆人就一直是人们争论激烈的话题。克隆技术固然可以在抢救濒危珍稀物种、利用相同基因背景的动物进行医学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克隆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克隆技术本身的安全性,以及克隆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问题,都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物技术挑战。克隆技术一旦被滥用所导致的生态混乱,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从技术安全角度看,目前的克隆技术还存在许多缺陷,成功率很低,被克隆的后代常常出现死亡或畸形、癌症、早衰等多种身体异常状况。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克隆鼠和其他动物证明,克隆动物存在着大量异常现象,如肥胖、肺炎、肝脏衰弱和夭折等。此外,由于与体细胞提供者的遗传基因完全相同,克隆人必然会继承前者的遗传病史。
  从伦理道德角度看,克隆人将对现有的家庭、婚姻、情感等社会基本准则带来根本性的冲击。即便克隆人发育正常,他(她)们与被复制者能否算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是拥有相同的身份定位,分享生活、荣誉、财产或共同承担犯罪过错?克隆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会被看做异类而遭受歧视?由于克隆导致人的非惟一性,生命的神圣感是否会消失?人类的伦理是否会陷入“感情的黑洞”?
  人造子宫:生命从哪里来?
  2002年年初,美国研究人员宣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子宫,为人体胚胎在母体外生长发育创造了可能。继克隆技术后,人类的自然繁殖功能面临又一次重大挑战。
  这一试验将子宫内膜细胞置入一个由生物分解原料制成的模拟子宫内部形状的框架内。框架随着细胞的繁殖衍化而形成组织,在注入荷尔蒙等养分后形成“人造子宫”。由于美国体外授精条例的限制,胚胎植入“人造子宫”6天后不得不终止试验。
  英国媒体报道说,此项科研受到一些无儿女家庭的热烈欢迎,甚至有一些男人狂呼:“我们不需要女人来生孩子啦!”但这项技术同样也令传统伦理遭遇尴尬。人造子宫可以使人类繁衍的过程从根本上改变,导致性与生殖从根本上分离,那么男女两性结合目的何在?家庭的基础会不会动摇?
  如果说克隆人的诞生仍需要母亲十月怀胎,而“人造子宫”技术将打破人类繁殖后代的男女性别分工,省略母亲亲自孕育生命的过程。人们担心,在人造子宫里生长起来的婴儿无法像正常婴儿一样与母亲进行感情交流并形成亲密的关系,这可能会对其心理、智力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更有甚者,如果将人造子宫与克隆技术相结合,那么,人类生殖的全过程将大为简化。只要从任何男人或女人身上取下一个体细胞克隆成人类胚胎,再放到人造子宫里孕育就可以了。母亲居然变得可有可无,婴儿的孕育诞生会像订购商品一样简单轻松!真不知道到那时人类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如果再把转基因技术与人造子宫技术结合,会不会设计制造出各种各样奇特的人类?
  目前,科学家们对人造子宫技术的研究刚刚取得初步成果。在人造子宫技术成熟之前,人们也许有时间想出应对问题的办法。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