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粹|INFORMATION
冯瑾:见微知著——探寻中国未来治理模式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6-14 16:17  点击:2483

 

  《中国试验:从地方到全国改革》(以下简称《中国试验》)一书是三位分别来自美国、中国和新加坡的中国问题学者思想碰撞、交融的杰作。

 

  从古至今,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改革的身影。尽管在历史长河中,并不是每次改革都必定带来经济的繁荣或是文明的进步,但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必然不进则退。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摆脱了民族危机,使日本逐渐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二十世纪初期,罗斯福新政挽救了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巩固了联邦政府权力。

 

  直至今日,无论是大西洋两岸的老牌发达国家,还是成长速度惊人的新兴经济体,世界上仍没有哪个国家不在面对治理的挑战,奥巴马的医保改革虽然已经正式实施,但国内的各种争议依然不断;面对老龄化人口浪潮,欧洲国家不得不面临对福利制度的改革,一再延长退休年龄;经历着年通货膨胀率的居高不下,巴西政府同样面临着严峻的通胀考验。

 

  中国是改革的获益者。过去三十余年,改革将全球目光聚焦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多世界的关注。然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为中国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日益复杂的治理挑战。从社会不平等,到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再到环境污染和社会腐败,这些挑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未来的治理模式,甚至可以说,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今天,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一本关于中国改革的著作,它们或关注改革理论,或关注中国在改革中所取得的成就,抑或具有批判性地研究中国改革所付出的社会和环境代价。除此以外,在中国问题研究中,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预测更是海内外中国问题学者最为乐此不疲的方向,弹性威权主义论、中国崩溃论、民主演变论、陷入困境转型论的声音不绝于耳。面对种种可能,我们将如何分析中国未来的发展轨迹呢?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试验》的作者谦虚地指出,这本书“并非尝试去预测哪一种影响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观点将会获胜,而是探讨中国自身尝试影响未来发展的方式”。换而言之,作者希望通过探究中国自身开展的众多试验,找到中国改革实践的源头,由此判断中国应对巨大的社会压力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把开启预测中国未来道路的钥匙。

 

  中国改革面临着极为复杂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权力限制愈加严格,并在许多方面逐渐走向法治,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党对政治权力的掌控。在这一条件下,作者指出,地方试验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特征。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地方试验也是《中国试验》一书见微知著,研究中国未来发展轨迹的突破点。

 

  改革与地方试验在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中相生相伴。地方试验是改革实践的重要手段,是检验政策的试验田,是中国庞大的国家规模和治理体制相对不健全的背景下,规避政策风险的一道防线。同时,改革也为地方试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国试验》在第一章浓墨重彩地探究了中国变革中的治理架构,指出地方分权、国家与经济的分离、公民自由度的增加以及制衡机制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央设定总体目标,同时允许通过地方试点检验中央思路的地方试验模式成为一种可能。这种地方增量试验模式还体现了儒家的平衡思想,需要在控制与自由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作为本书译者之一,整个翻译过程充满愉悦,这种愉悦并不仅是来自于语言翻译的字斟句酌,更多地是缘于本书严密的逻辑性和书中丰富的例证。《中国试验》一书以纪实性的语言,带领读者走入一个个正在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上海城郊市民、非政府组织与SRL皮革公司就环境污染问题的谈判现场、江苏南京下关区的“政务超市”、四川雅安的选举现场、数百名志愿者在高速上围堵载满流浪狗的卡车等等。这些案例为我们描述了中国政府在精简政府机构、竞争性选举、公民社会发展和增加政府信息透明度等领域正在开展的地方试验。

 

  在中国的增量试验模式下,对地方改革的研究远非窥豹一斑。虽然地方试验并未总能成功地上升为国家政策,但一些成功的地方经验最终被中央接纳的例子屡见不鲜。这种发展方式并非出自中央政府的指示或是国家经济规划的一部分,而更多地是一种中央政府对地方创新的积极回应。中国复杂的现实和治理模式极大地增大了对中国未来发展预判的难度,特别是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不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深入到行政、社会以及政治领域的角落。《中国试验》用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案例以及独到的视角,或许会为广大读者带来对中国未来治理发展的全新解读。

來源:共识网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4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