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思想上的成就很难以物理时间加以计算和衡量,但从统计学的角度看,2005年我国学者在现代外国哲学各研究领域的确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以及与国内学者在各种学术场合的交流情况,我认为,与往年的研究成果相比,我们在现代外国哲学的许多重要领域都有很大的进展,其中特别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英美哲学研究;当代法国哲学研究;当代德国哲学研究。
一、 英美哲学研究取得明显进展
2005年,国内哲学界对英美哲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无论是在整体研究上还是在对具体哲学家思想和哲学问题的研究上都有不少重要的理论突破。
1、对现代英美哲学的历史研究
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和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两套西方哲学史中关于20世纪英美哲学的专著,都在2005年正式出版。由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撰写的《20世纪英美哲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主要论述了20世纪初叶以来英美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发展态势。全书分为两篇。第一篇为“分析哲学”,主要论述了弗雷格、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赖尔、斯特劳森、达米特、杜威、蒯因、普特南、戴维森、罗蒂等人的思想;第二篇为“科学哲学”,主要论述了彭加勒、布里奇曼、赖兴巴赫、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的思想。每一篇的导论分别介绍了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来龙去脉、发展概括和基本特点,然后各章按人物叙述,以人物为主标题,在副标题中点出人物的哲学思想类型和特色。在对人物的生平著作、历史背景和主要思想进行述评时,全书也关注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分类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批判的关系。该书试图“在切实阐明哲学家各自本来思想的基础上,努力把握20世纪英美哲学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的发展线索”(该书“分卷序”)。这是由刘放桐、俞吾金主编的十卷本《西方哲学通史》中的第七卷,共542千字。值得注意的是,该通史中共有四卷论述了现代西方哲学,分别是《20世纪英美哲学》、《20世纪德国哲学》、《20世纪法国哲学》和《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另有一卷《西方近现代过渡时期哲学》也有相当多内容涉及到19世纪后期的西方哲学思想。
由我主编的《现代英美分析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是由叶秀山、王树人主编的八卷本《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中的最后一卷,共890千字,分为上下两册。全书按照历史线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英美分析哲学的发展过程,注重把对哲学家的思想分析放到现代分析哲学的整个历史背景中,强调了分析哲学发展中的思想连续性,特别注意吸收了国内外学者对分析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的长篇绪论讨论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分析哲学资源、分析哲学的同时代哲学、后现代主义与政治哲学的兴起以及对分析哲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定性等问题。上篇主要论述了19世纪末实证主义的复兴、分析哲学的起源、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实用主义在美国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当代实在论的不同形态,下篇重点讨论了维特根斯坦的中后期哲学、牛津日常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分析哲学的当代发展。该书的特点是历史的跨度长(从19世纪上半叶的孔德哲学到21世纪初的分析哲学新动向)、涉及的人物多(直接论述的哲学家多达30余人)、占有的资料全(直接引述的书籍达400余本)、论述的观点新(使用的哲学家著作最新为2005年出版)。全书在对实证主义的历史考察、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的互动关系、当代实在论的理论辨析、分析哲学的最新发展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思想分析,提出了一些新颖的理论观点,填补了国内研究中的部分空白。值得一提的是,全书主要是由我撰写完成的,同时我邀请南京大学的陈亚军教授承担了实用主义部分的写作。
这两本专著都是我国学者多年研究当代英美哲学的最新成果,表明无论在总体把握上还是在对哲学家思想的具体分析上,我们的研究水平与以往相比都有了很大提高。对比进入21世纪后英美出版的几部分析哲学史著作,我们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与英美哲学家们同步进行的,这也反映了我们的研究工作部分地已经或正在与西方哲学的发展之间缩短距离。
由欧阳康主编的《当代英美哲学与哲学家丛书》也于2005年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由中国学者与英美学者历时近十年共同合作完成的重要哲学成果。该丛书包括了三本著作《当代英美哲学地图》、《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和《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前两本是当代英美哲学家们的思想阐述,较为权威和全面地反映了当代英美哲学的目前状况,后一本是欧阳康的文集,集中代表了作者对当代英美哲学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令人高兴的是,收入到前两本书中的所有文章,都是当代英美哲学家们应中国学者之邀专门为中国读者所写,这为国内学术界直接了解当代英美哲学的最新思想提供了最为权威的文本。应当说,两本现代英美分析哲学史和《当代英美哲学与哲学家丛书》的出版,是2005年国内哲学界发生的重要事件,表明国内学者对当代英美哲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专题研究取得进展
除了对当代英美哲学的整体把握之外,2005年我们在专题研究中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其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涂纪亮的《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王晓升和郭世平的《后期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研究》、陈嘉明主编的《实在、心灵与信念——当代美国哲学概论》。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是目前国内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研究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专著。作者依据对维特根斯坦后期著作的翻译和理解,从语言哲学、心理学哲学、数学哲学和文化哲学这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强调了维特根斯坦思想与欧洲大陆哲学之间更为密切的联系,把维特根斯坦解释为“现代西方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作者在书中充分肯定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意义,特别是对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和文化哲学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这些都填补了国内维特根斯坦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后期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集中讨论了维特根斯坦对心理现象与私人语言关系的论述,侧重分析某些心理概念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重要位置,如对第一人称表达心理活动中作用的分析、感觉-情感和想象-记忆以及意志、期待、相信和看见等概念的具体分析。这些讨论和分析对澄清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心理哲学与语言哲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实在、心灵与信念》(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是由国内哲学界一流的中青年专家陈嘉明、江怡、陈亚军、田平、顾肃、何萍等六人共同完成的专著。该书从分析哲学、新实用主义、实在论、心灵哲学、知识论、道德与政治哲学、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七个方面对当代美国哲学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一种追踪式的研究,旨在把握其主要领域最新的理论发展线索。该书对“美国哲学的新实用主义转向”、“自然主义的复兴”、“葛梯尔问题与知识的条件”、“社群主义的挑战与自由主义的回应”、“后工业化的马克思主义语境”等前沿性理论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较为全面和权威地反映了当代美国哲学的现状。
在英美哲学的专题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徐向东的工作。他在2005年出版了专著《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另外还有《怀疑论、知识与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道德哲学与实践理性》(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他在这些著作中对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知识论、政治哲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探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创建性观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具体内容见“新书选介”)。
3、组织建设得以完善
对国内的英美分析哲学研究者来说,2005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这就是“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在国家民政部正式登记成立。这是国内哲学界期待已久的大事,它标志着国内的分析哲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在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的学术指导下,以北京大学分析哲学研究中心为组织依托,团结全国的分析哲学研究和教学力量,全面开展我国的分析哲学研究工作,并建立与英美哲学界的学术联系和交流。
二、当代法国哲学研究成果丰硕
对我国哲学界来说,2005年几乎可以被称作“法国哲学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发生了太多关于法国哲学的事件:首先,2005年5月20日利科的去世,在国内哲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世界哲学》杂志对此做了专题报道;然后,全国规模地举行纪念萨特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由学术界引发了普通大众对萨特思想的重新关注;再后就是纪念德里达逝世两周年,德里达的身后事似乎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此外,“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在国家民政部获准登记,这标志着全国性的法国哲学研究组织正式成立。当然,更主要是国内哲学界对法国哲学的丰硕研究成果,才使得2005年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国哲学年”。
1、研究专著迭出不穷
十分可喜的是,2005年国内学者在法国哲学研究方面出版了许多专著,它们代表了国内在当代法国哲学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由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由高宣扬主编的《同济·法兰西文化丛书》和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由杨大春主编的《法国哲学与文化著译丛书》。
《同济·法兰西文化丛书》是以同济大学法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为主体、以法国思想文化研究为核心的大型哲学类丛书。该丛书从2004年底开始,已经陆续推出了12部著作,其中包括两卷文集《法兰西思想评论》、9本10册专著以及一部译著。在这些著作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高宣扬两卷本的《当代法国哲学导论》。全书是作者在广泛查阅分析法语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在留法20多年的亲身观察、访问以及直接与多位法国著名哲学家对话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综合取向和角度,试图对当代法国哲学思想的整个发展历程进行科学的总结。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当代法国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文字流畅、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填补了许多国内法国哲学研究的空白,譬如,作者试图从“后启蒙”和反启蒙的角度说明当代法国哲学的独特性,即它是各个充满自由思想创造精神的哲学家的多元、多质、多极文化生命体的综合,是同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也是法国人民生活经验和文化传统的自身结构化及其不断重构趋势的理论体现。作者对现象学在法国的发展及其分化、当代法国的马克思思想研究、后佛洛伊德主义的兴起、新尼采主义的诞生及其演变、结构主义的形成及其蜕变、新符号论的多元化扩散、后现代主义的滥觞和分化、以及政治哲学的重构等重要理论问题,都给予了充分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独到分析见解,同时对21世纪法国哲学的新视野也给予了相当重视。除了这两卷本的导论之外,该丛书还推出了高宣扬的另外四部著作,分别论述了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利科的反思诠释学以及萨特的哲学思想,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对当代法国思想的高水平研究。应当说,高宣扬受聘同济大学担任法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对于推动国内的法国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国哲学与文化著译丛书》是以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为主体、以杭州、上海、广州、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大型丛书。该丛书旨在成为出版国内法国哲学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因而它吸纳了国内许多著名的法国哲学研究专家参与丛书的写作。该丛书于2005年推出了两本著作:《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杨大春著)和《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黄作著)。杨大春的《感性的诗学》是国内第一部专以梅洛-庞蒂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分别从知觉、身体、语言、他人、自然等不同维度,展示了梅洛-庞蒂哲学思想的精髓。与通常的对个人哲学思想的解读不同的是,作者将梅洛-庞蒂思想的研究放置在整个法国哲学的主流背景中,借助与其他对法国哲学主流有深刻影响的哲学家的比较,以梅洛-庞蒂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为经,以与萨特等哲学家的比较为纬,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和诠释了梅洛-庞蒂哲学思想及其对法国哲学主流的深刻影响。该书的重要特色在于,其一,作者完全是以对梅洛-庞蒂的全部法文著作做出充分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写作的,作者不仅掌握了西方已出版的梅洛-庞蒂的全部著作资料,而且亲自翻译出版了他的几部重要哲学著作,这些都使得该书完全具有权威性;其二,作者对梅洛-庞蒂思想的分析始终是放在整个当代法国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强调他的哲学与法国主流哲学的密切联系,并由此展开对他思想的理解和论述;其三,作者抓住了梅洛-庞蒂思想以及当代法国哲学的核心所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填补了国内研究的一些重要空白,譬如,他提出了梅洛-庞蒂哲学的四大主题和基本特色,即身体、他人、语言、世界,梅洛-庞蒂哲学的含混特色一方面是他哲学思想的自然表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代法国哲学与德国哲学以及英美哲学的不同特点。
黄作在《不思之说》中指出,拉康虽然主要不是一个哲学家,但他终生都在谈论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哲学核心问题,即主体问题:一方面,他厌恶任何“我思”形式的主体,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一种别样的主体,即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全书从两条路线展开了对拉康这种无意识主体理论的分析:一条是时间的路线,另一条是拓扑空间的路线,最终汇集到主体的真相即无意识是主体之家。全书共有三部分“时间性、发展的历史和主体”、“拓扑形态学与主体”、“主体的真相”,集中讨论了拉康思想中具有发生学意义的成分,即主体的发生、想象的迷惑、象征的捕获、实在的在场,重点在于对主体真相的揭示,即异化的主体、说话的主体和欲望的主体,由此推出无意识是主体之家的重要思想。该书是国内对拉康哲学的第一本研究专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研究论文成倍增长
与往年相比,2005年国内哲学界在法国哲学研究领域中发表的论文数量急剧上升,国内重要的哲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杂志都发表过关于法国哲学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约有70余篇。按内容分类,这些文章大体上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当代法国哲学的整体考察。有论者指出,当代法国哲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布伦茨威格的新观念论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相互竞争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至60年代初以萨特和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3H时代;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起支配作用的3M时代;自80年代初以来由后结构主义的延续、后现代主义的兴盛、现象学的复兴等共同构成的多元共生的综合时代。但在这四个阶段中,现象学运动则是贯穿始终,虽然它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地位和表现。还有论者认为,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演变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剧烈,事实上,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思想与结构主义哲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二,为了纪念萨特诞辰一百周年,学者们对萨特哲学给予了较多关注。他们更多地讨论萨特后期的思想发展,以《辨证理性批判》为文本解释萨特思想与法国主流哲学的密切联系。《湖南社会科学》发表了一组纪念萨特的文章,对萨特的 “构成性的辩证法”或“人学的辩证法”、萨特的匮乏论和谋划论等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三,对拉康、福柯等哲学家的思想也有大量讨论。例如,有论者认为,拉康对结构主义运动贡献集中体现在其关于能指及“象征界”的理论上,在其“三界”理论中,“象征界”不仅具有一种优先地位,而且还具有某种至上性与支配性。还有论者指出,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特别是他的关于“他者”的理论,是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特别体现在其核心的“对抗”思想中。有学者对福柯的思想渊源做了谱系学上的梳理,也有学者对福柯的“异邦”概念做了分析,或者是讨论了福柯的微观权利学说和性道德理论。第四,对德里达哲学的讨论仍然是热点之一,同时加强了对其他一些当代法国哲学家的研究,如利奥塔、波德里亚、列维纳斯、雷蒙·阿隆、德勒兹、列斐伏尔、加缪等。关于德里达哲学,学者们主要关心的是德里达对马克思哲学的解构工作,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种哲学的不同,特别指出了德里达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重要意义。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是在西方哲学研究领域,同时也引起了国内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如《哲学研究》、《现代哲学》、《浙江学刊》、《社会科学研究》等杂志都分别发表了相关的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3月推出了由杨大春和尚杰主编的法国哲学研究论文集第一辑《当代法国哲学诸论题》。该文集是2004年4月在杭州举行的“法国哲学的现在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会议论文选编,该会议是国内从事法国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第一次以法国哲学为共同话题举行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会议论题涉及到法国近当代(主要是当代)哲学的主要问题,包括理性启蒙和批评、19世纪新批评学派、法国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解释学、知觉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政治哲学、符号学等领域中的问题,讨论的范围不仅有哲学史、问题和流派的专题,而且扩展到当代法国哲学的几乎所有重要代表人物,包括萨特、梅洛-庞蒂、利科、福柯、列维纳斯、德里达、德勒兹、拉康、利奥塔等。文集根据这些论文的问题关涉,把它们归为三大类,即总论与语言问题、身体与他者问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应当说,该文集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目前对法国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推动了国内研究向新的高度进一步发展。
三、当代德国哲学研究得到深化
对当代德国哲学的研究始终是国内哲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2005年国内学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再次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在海德格尔思想研究、现象学研究、解释学研究等方面有了深入研究的成果。
1、海德格尔思想研究
2005年国内发表的关于海德格尔思想的研究专著和论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2004年底到2005年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第2、3辑中关于海德格尔的专著就有三部,另外,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也相继推出了研究海德格尔的著作,围绕海德格尔思想研究的论文就更是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余篇。从研究的问题视阈看,这些研究成果明显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强调对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研究,特别是对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给予了重视。有不少学者对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哲学分析做了深入研究,认为他的思想并非简单地是对现代技术的反思,更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还有的学者关注晚期海德格尔关于时间概念的论述,认为海德格尔后期讨论的是不同于“此在的生存”的更本原的时间性,即存在本身遮蔽-去蔽的运作过程;其中,柯小刚的博士论文《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更是从海氏的黑格尔研究中得到启发,对海氏的时间概念做了全面梳理,指出了时间问题具有的存在论和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更有学者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找到了晚期海德格尔实践哲学的思想根源,认为海德格尔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改造和转型,使得一种新的实践哲学成为可能,这就是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第二,开始注意对海德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力图从批判的角度抓住这两种哲学的相通之处。有学者指出,海德格尔哲学作为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传统形而上学批判者的角色是一致的,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哲学中的革命者,虽然他们批判的出发点、目的和方法各有不同。也有学者认为,从海德格尔哲学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带来的哲学上的革命,会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性。第三,加强了对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研究,主要是强调海氏哲学与道家思想的相通之处。有学者考察了《海德格尔全集》第75卷中海德格尔引用《老子》第11章来讨论荷尔德林诗作独特性的文章,探讨了它对于了解海德格尔与道家关系的意义,认为这个新文献与以前发现的有关材料不同,它不仅出现早,而且是直接针对《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思路而引用和阐释《老子》的,同时还涉及他的后期学说。海德格尔将老子讲的“无”或“朴”解释为一种发生性的“之间”,并认为它是理解“正在来临的时间”和诗人独特性的关键。这种解释既是对他前期“存在与时间”学说的深化,又是对他后期的主导思路——“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的方法论特点的揭示。由此可见,与《老子》的对话是海德格尔思想本身的内在需要,道家与荷尔德林(包括晚年荷尔德林)起码自30年代开始就是海德格尔哲理灵感的最深来源。还有学者通过对道家思想与海德格尔哲学的比较,认为海德格尔从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去探讨本体论的思路,为我们重新解释道家思想开辟了别具一格的途径。
2、现象学研究
对现象学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德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2005年国内哲学界在现象学研究方面没有专著出版,但从发表的文章看仍然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热点。第一个是对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的进一步理解。有论者指出,胡塞尔将他的超越论现象学称作“第一哲学”强调它是一种由最终根源奠立的普通科学的开端和基础,它正是要研究那些最初的、自身包含一切存在与真理之起源的东西,即超越论的主观性。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还原方法,正是要揭示这种超越论主观性的领域,胡塞尔在这里提供的不仅是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有关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即现象学还原的理论。还有论者把胡塞尔的这种超越论现象学与西方传统的主体性哲学联系起来,认为这种现象学的本质规定就是主体性哲学的充分体现。第二个理论热点是围绕赵汀阳提出的“先验论证”提出的不同意见。赵汀阳在《先验论证》(《世界哲学》2005年第3期)中认为,先验方法是与逻辑和经验完全不同的方法,它是对思想和知识基础进行反思的主要技术,往往称为先验论证。他指出,如果知识基础不成问题,不需要反思,先验方法就没有用处。可是,事实上知识基础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反思的知识就成为一种必要的特殊知识。针对赵汀阳文章提出的问题,不同论者提出了批评和反驳。有论者认为,在确定知识基础上的方法论差异,根源在于对于基础的不同理解。先验哲学关于基础的反思,已经是一种直接的话语活动,而并非某种为现有话语活动提供权威性的后勤论证。先验哲学作为一种活动,是通过对先验领域的重新安排而进行的一种预演,而这种预演总是超出先验领域本身而嵌入在人的实际活动当中。还有论者对赵汀阳的论证方式给予了批评,认为先验并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它始终意味着一种态度、朝向、观点,即目光从超越的认识对象转向内在的认识活动本身,超越论仅仅是一种对超越之物何以可能的询问,它可以是分析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可以是演绎的或归纳的,也可以是逻辑的或经验的,它要回答所有这些方法和手段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且是借助于这些方法和手段来回答,但它自己本身并不是方法。
3、解释学研究
2005年国内哲学界在解释学研究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解释学的视角探究哲学上的翻译问题,力图以翻译问题为突破口重新审视解释学中的理解问题;第二,强调解释学研究与中国传统训诂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试图依据解释学为模本重建中国传统文化或建立“中国诠释学”。在第一个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李河的专著《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作者通过对不同形态的“原本中心论”意识的考察,展示了“语词世界”与“概念世界”、“解释学真理”与“逻辑真理”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以“居间存在”概念来扬弃“在者”形而上学的方案,并引出了“概念栖身于语词世界”、“概念栖身于特定的思想制度”等解释学结论。该书是国内首部从哲学上讨论翻译问题的专著,出版后在国内哲学界引起关注(详见“新书评介”)。还有论者从语言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讨论了翻译问题对于理解以及话语权力等相关问题的重要意义;还有论者认为,在解释学研究领域中,探索精神科学中“客观知识”的认知解释学与追求“存在意义”的本体论解释学一直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这种对立的实质乃是“真理”与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对立;通过对认知解释学与本体论解释学之利弊得失进行比较研究,论者指出了两者的互补性和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认为此乃解释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解释学研究在第二个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洪汉鼎主编的《中国诠释学》第二辑的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以及2005年9月在澳门举办的“训诂、诠释与文化之重塑”学术研讨会。第二辑《中国诠释学》的内容是2004年6月在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召开的“诠释学与中国经典注释学术研讨会”的重要论文,这些文章对当代西方解释学理论的最新发展、中国经典诠释的经验与理论以及如何创建“中国诠释学”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它们虽然是在2004年会议上宣读的,但由于文章作者都是国内解释学研究中的重要骨干,因而这些文章仍然代表了国内目前在解释学研究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其中对中国经典诠释问题的讨论最具有挑战性。同样,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正是澳门会议的主题。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以哲学、训诂学为中心的解释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的汉语语言的单位论、结构论以及语言解释方法论内容;还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思想方式的诠释学或解释学,在中国早已存在,早已被创建,在某些重要的思想家如朱熹那里还表现得相当系统,甚至可以说,从“述而不作”的孔子开始,它就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并不是创建而是恢复和发展中国诠释学,让它焕发活力,这样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的历史和未来。看来,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是否可以用西方的概念系统解释中国文化,这些仍然是我们面临回答的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嘉明主编:《实在、心灵与信念》,人民出版社,2005
2. 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两卷本),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 洪汉鼎主编:《中国诠释学》(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 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5. 江怡主编:《现代英美分析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 柯小刚:《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7. 李河:《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8. 那薇:《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在心物一体中人成其人物成其物》,商务印书馆,2005。
9. 欧阳康主编:《当代英美哲学与哲学家丛书》,人民出版社,2005。
10. 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1. 王晓升、郭世平:《后期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 徐向东:《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 杨大春、尚杰主编:《当代法国哲学诸论题》,人民出版社,2005。
14. 杨大春:《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人民出版社,2005。
15. 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20世纪英美哲学》,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