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粹|INFORMATION
蒲涛:我是怎么阅读政法?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11-06 11:16  点击:40

1

就我的接触与观察来看,大部分的80、90后对政法的认识依然处于懵懂的状态。我从2012年进入民大法学院学习,也从那时起开始关注政治。北京的大学生不管什么专业似乎都更加密切的处于政治之中,回想当时几乎每天都能从校园广播里听到政治新闻,愈来愈多的政治词汇愈来愈密集地在广播里播报。有段时间我在中关村大街路跑,从魏公村到北京大学东门,我看到很多的天桥都挂着印有“四个全面”的红色横幅,大街小巷更是写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是单独的标牌立在路边,有的贴在墙上。从那时起一直到研究生毕业后的一段时间,我对于上述很多现象与事件的思考主要是基于自由主义立场,比如秉持对权力的不信任与防御态度等。这些年我的学习更多是在宪法与法理领域,当时学界主要是北大学派代表了政治宪法研究,比如陈端洪老师的系列制宪权研究等,也主要是北大学派代表了法理领域的社科法学研究,比如苏力老师的系列本土化研究,强世功老师的系列法社会学研究等。在法学研究去政治化、以文本研究、规范研究为内核的法教义学兴盛的背景下,我对于北大学派的关注与阅读是比较浅显的,对法学界围绕《秋菊打官司》所形成的批判法律理论也没有主动去思考。以宪法为例,当时我主要是从基本权利的角度去理解宪法,甚至认为宪法的每一个条款都是基本权利条款,宪法的研究主要就是基本权利研究,国家机构条款的目的也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等,我学习了很多美国、英国、德国包括日本的一些法学(公法)理论,自觉不自觉把自由主义法学理论的各种应然性强加在中国的实际之上,这是导致内心分裂、矛盾、紧张甚至批判的根源。我自身的例子是法学院的一个缩影,也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政法阅读有了问题意识。我在后期围绕邵老师《政法传统研究:理论、方法与论题》(以下简称《政法》)而展开的系列阅读中也经常读到对于这个问题意识的看法,比较直接的比如邵老师在2024年5月24日“阅读政法”专题读书会上题为《为什么“阅读政法”》的讲话,这篇讲话稿发表在法律人类学公众号上。概括来说,我认为依然是那个“古今中西”的问题,这可能是人文社科领域最大的问题意识,在这个哲学性的问题下面又蕴含了很多具体问题,比如如何解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何揭示不断崛起的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如何构建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实现法治现代化等问题。正如强世功老师在《政法》中序言部分所写,这就是小政法与大政法的问题。带着问题意识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问题意识本身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化与融贯。


2

我真正觉察并逐渐专注于政法的阅读似乎是缘起2022年12月15日《法学学术前沿》推送的一篇题为《我为什么做“吃力难讨好”的政法研究?》,这是邵老师新书《政法》的推介文章,我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在于它详细展现了一个学者的艰辛研究历程,这也让我对这本书与作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大多时候的阅读和作者关系不大,比较容易和靠谱的是选择一些经典或者获奖书籍进行阅读,但也有一些阅读的动机在作者身上。2017年邵老师给我上过一整年的课,那一年我正在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霍布斯、叔本华、基辛格等人的作品(除叔本华以外,恰巧这些作者都是研究政治与法律问题,而西塞罗的《国家篇》就直接讨论了政治(家)与哲学(家)(法律)),好像还有未来学派的几本书也是那一年读的。因为文科的书比较多,我经常背着一个黑色书包在校园里游荡,好多次我碰到邵老师跟我一样的装备,邵老师的学生感甚至比我更强一些,在校园里步伐更快,邵老师给我一些《南渡北归》中五四青年或者西南联大青年学生般尖锐、耿直、率真、旺盛的印象与想象。记得第一次课,邵老师讲了一些汪晖、甘阳的事情,在黑板上写《通三统》,不知怎么又跳到了《正义论》,黑板上有很多我们尽量去懂却不太能懂的线条,我觉得很丰富,也很杂乱,这是邵老师的风格。多年以后,我在阅读邵老师《政法》时,发现了很多汪晖、甘阳的内容,“通三统”的提法也被邵老师移用了,我感到了邵老师在岁月中的坚持与贯通,也醒悟了一些当时课上不懂的内容。2022年12月15日读到这篇推送文章的时候,距我2020年1月9日离开北京将近三年时间,刚好是疫情的三年,第一年我忙着毕业与找工作,后两年在西安工作生活,工作虽然是一名文职教员,但因为生活的异乡陌生感与疫情带来的隔断导致了学习研究一直陷入巨大的停滞。而这期间,我和邵老师有过几次联系,邵老师还是一贯地具有热情、激情,反复叮嘱工作以后容易躺平但不要躺平。确实,这三年也是邵老师学术绽放的时间,邵老师的朋友圈展现的往往是在不同的咖啡店写文章,一台笔记本,屏幕上几百个字,或者在家里书房也是这个画面,突然一个上午或者黄昏就看到邵老师又在核刊上发了一篇文章。那篇推送文章展示了书的目录,我敏锐地发现目录中几乎每一个标题都是邵老师曾经发表出来的文章呢!于是,我更加理解了邵老师给我上的课,也更加理解邵老师,这是一个整全意义的逻辑,邵老师是在建造一栋房子,零碎的砖瓦都用上了,也在时间的洪流里建构出研究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很快,我在京东上购买了《政法》一书。购书是读者对作者最大的认可与支持,赠书是作者对读者的江湖最高礼仪,而借书的时代渐渐远去。不管是购书还是赠书,都是阅读的一部分,是阅读之开启。翻开《政法》的第一页,纸页间仿佛仍带着邵老师在咖啡店敲击键盘时的余温。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重逢,那些曾让我困惑的术语与脉络,如今在疫情后的寂静里逐渐清晰。


3

除了问题意识与阅读机缘,就进入到阅读政法的正文部分。精细的文本阅读是通向思想的道路,随着阅读的持续与深入,我认识到邵老师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具体政法理论、方法、议题进行体系性阐释,更在于体现了一种学术史的努力与成就


第一方面,从本书的结构就可以看出邵老师试图通过本书证立政法法学,但是这种证立无论在理论、方法与范畴(论题)方面都只是初步的开题,这本书是一个开放的政法法学框架,更多相关的内容都可以不断填充进去,书中的很多知识性内容在相关书评文章中论述得更加详细深入比如,在谈到政法的时间维度时,书中用了汪晖的一些概念与观点,特别是回顾19世纪、20世纪的革命议题与政党议题时。但是就历史的细节而言,刘磊老师《“政法法学”的兴起与扩展——以法学研究格局为基础展开》一文对于20世纪的回顾与分析则更进了一步;在谈到司法议题时,书中前后都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实质正义,论述“政党—法律—人民”的三元关系,论述我国司法的显隐两个逻辑等,让我对革命司法、人民司法、马锡五审判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我对我国司法独特于西方司法优越于西方司法的地方更加坚定清楚与自信。书中谈到司法的剧场效应,司法主体中个人、原被告、群众、人民等身份蕴含的同质性与区分性逻辑,司法发挥对于立法的桥梁作用等具体知识都给我很大政法意义上的启发。后来我读到陈洪杰老师的文章《“政法”与“人民司法”的历史辩证法》,文章论述了“司法吸纳政治”的观点,分析了司法中的民主;论述了“从政治上来司法”的观点,分析了司法中的民主与集中;论述了“个别化的权力策略”,分析了司法中的依据、准绳与决策等问题。我读到了与邵老师书中相通的很多地方,甚至我觉得就是在读《政法》的续集,我读到了两个学者的政法对话,围绕这本书的对话持续在发生,2025年4月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政法法学的新视野》是政法对话近期的集中文本表现,2025年8月23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党内法规青年学者论坛更是高规格的政法学术盛宴。对于各种活动的关注,我认为也是我阅读的一部分,比如我会把党内法规论坛中的各种观点自觉安放到邵老师的《政法》中去,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本书的开放性框架的特点。书中还有一个重大议题就是“法学研究如何安放政党的问题”,这个问题邵老师在书的第一部分进行了专门论述,其实这个问题是贯穿全书的,也反映了党的全面领导特点。我在阅读政党相关内容时发现,邵老师主要是从“党对分化人民的实质代表”与“党对多元价值的政治整合”以及“法学的通三统”角度去论述,我一直在思考政党问题首先是宪法问题,是否更应该从宪法分析的进路去研究这个问题?直到前不久,我阅读了周叶中老师在《中国法学》上发表的题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标志性概念》的文章,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党领导人民发展宪法,全面深入从宪法发生学角度论述了党的领导问题,这篇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我较长时间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混乱难题。周叶中老师的论述使我意识到,政党问题固然具有超越宪法框架的政治事实维度,但其制度化表达必须落脚于宪法文本之中。邵老师所强调的“通三统”,也是在历史传统、政治现实与法律规范之间建构起动态协调的解释框架。这一认知深化了我对《政法》一书内在逻辑的理解,也印证了政法法学与宪法学在理论上的深层契合。由此观之,政法法学并非悬于宪法之外的另类话语,而是致力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宪法实践与政治理论的有机统一。周叶中老师对“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论提炼,进一步为这一框架提供了宪法学理支撑。二者虽进路不同,却共同指向中国法治道路的自主知识建构。


还有一点是第一方面的延伸,这就是邵老师在论题方面的示范研究。我在阅读这部分的时候揣摩一下作者的心思,在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之后给出几篇基于理论与方法的示范文章,邵老师把活全干了,体现了学术精力的旺盛,也自证了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有效。从具体知识来看,那几篇论题文章让我对行政诉讼、民法典等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开拓政法论题这个工作,邵老师一直没有停止,因为他的勤奋与开阔,我感觉到仿佛一切问题都进行可以政法解读,比如邵老师在《东方法学》2025年第5期发表的题为《名不由己:姓名权的政法解读》文章。对政法论题的拓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是最直接纯粹的中国学问,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实现途径恰是体现在一个个论题的政法研究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党内法规议题。我在2025年7月参加了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承办的“2025全国高等学校党内法规师资培训班”,庆幸的是一个星期的上课与研讨,在对党内法规的规范属性表示认同、对党内法规的党史党建属性表示认同之外,我阅读到对于政法的认同(尽管可能还不自觉)。党内法规的核心范畴“党政统筹”本身也是政法的核心范畴,基于这样一个共识,我认为政法与党内法规有更大的交流助益空间。


4

第二方面的收获在方法论层面,这是我在阅读伊始就比较重视的问题。过去我常常关注教人写作的文章、书籍、讲座等,最开始是在文学领域,看完一本小说都会尽量去搜集一下作者写作小说的故事,大多数作家在写作初期也是尽力做这项工作,比如考察写作动机、分析写作中通常有哪些困难以及是怎么解决的、怎么培养灵感、怎么转化素材、怎么快速开头避免提笔之后下笔之前的停滞与拖延等,这些信息与知识对于创作而言是很重要的。我看过一些百万字以上的小说,比如《飘》《基督山伯爵》《平凡的世界》《三体》甚至是《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二号首长》等,创造一个百万字的精彩世界该多么困难,写作方法与技巧,写作背后的故事甚至比内容更加重要;往后我阅读了一些关于论文写作的文章与书籍,我觉得操作性较强的是张翔老师2024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学写作课》。方法论往往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我在阅读政法过程中会自觉去观察分析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材料安排,论证方法的使用等问题。邵老师这本书通过横向分析与比较法教义学研究与社科法学研究,揭示了政法研究的方法与特点,其中有很多精彩的论述,比如法教义学是向上的概括普遍抽象,社科法学是向下的具体深描等,同时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于法学研究流派的梳理对于每一个法学院学生而言无比重要,这是思维的体操。并且,这种梳理还有纵向的历史维度,邵老师以政法为中心,梳理了礼法传统、政法传统、自由主义传统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通三统命题,我阅读以后的体会是这种梳理不仅具有法学学科价值,更具有一种建立在法学学科基础上对于世界对于历史对于当下与未来的一种认识论价值。这是一种来龙去脉的阅读,我也会关注到更多的学者以及他们的文章、著作,这些文章与著作相比于在正文中出现更多是出现在脚注中,邵老师书中高频参考引用的作者主要有苏力、强世功、汪晖、刘小枫、甘阳、赵旭东、刘磊、陈柏锋、冯象、黄宗智、章永乐、斯密特、卢梭、福山、阿克曼等,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邵老师的智识来源,并且可以看出政法其实是包容西方的。在历史的具体情景中去欣赏一个学者过往的努力,会更加同情、真切与感佩。比如我对于刚退休的苏力老师的理解。“什么是你的贡献”仿佛成了苏力的专属问题,我在阅读政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在自由主义法统铺天盖地进入中国成为法学主流的情况下,苏力老师保持了中国学者开展本土化研究的定力,这在现实当中的困难是方方面面的。还有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是也关于书中政法历史梳理的。一天单位同事在朋友圈转发了邵老师关于去苏俄化的文章,我在食堂碰到那位同事跟她寒暄了几句,她说邵老师的研究有很大的学术增长点,我把这些意见转告给邵老师,邵老师回复:替我感谢她!


5

实质上,我对政法的阅读总是有一种赶趟的无力感。从形式上看,一方面由于我进入政法较晚,另一方面政法当前的复兴与发展太快,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我吃着碗里的,锅里又有新成果,收藏的文章越来越多,购买的新书越来越多。直到我写这篇随笔的时候,黄文艺老师2025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如何理解政法:范畴、传统和原理》还在书柜里静静陈列着,我只是在拆封时看过该书序言《为什么要研究政法》。很多的书与论文,我抬头可见,伸手可得,却无暇阅读,学生时代过去以后很多时间都不属于自己,越是渴望越是稀少。当然,阅读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有趣的瞬间,有一次五一放假,我在西安北站二楼候车,等待的时间总是很漫长,我便继续阅读本书,上车前刚好读完了隐匿逻辑部分,合上书的一刹那,我发现书的封面设计很有象征意义:封面上长城的明暗部分刚好象征了政法的明暗两个线索,我欣赏到一种巧合的美。我通篇没有解释政法到底是什么,这个概念可以被论证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概念,也可以是标识性或者标志性概念,从阅读的角度,我认为政法的主要内涵在于我们在面对世界文明之时持有思维的开阔与包容,能动独立去思考普遍性、国别性与民族性问题。关于政法的严肃阅读我是围绕邵老师的《政法》缓缓展开,其实从更宽泛的意义来讲,甚至《三体》也是政法文本,人类文明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外星文明,在《三体》中呈现了一幅人类命运共同体场景,提供了一个应对危机的宇宙社会学方案,理解了邵老师努力搭建的政法框架以后,每一种阅读都可以很政法。当前,政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政法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厚土壤;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对话要求中国政法研究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在比较法语境中阐释自身特色。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精细阅读构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如何使政法研究既扎根中国实际又具有普遍学术价值,成为每一位政法读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我的阅读实践表明,只有保持问题意识的开放性,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全球的多重维度中持续探索,才能真正展现政法阅读的思想价值。


在阅读《政法》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前后重复的地方,我想作者在统合这么多篇独立文章成一本著作的时候肯定考虑到了,但没有选择牺牲一部分个体章节的完整性去成全整本书的融贯,也可能仅仅就是不愿在一个文本上反复修改停留,毕竟打磨文章是马拉松的后半程,那时早已身心疲惫。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浅度阅读的读者而言其实不是问题,但是对于认真细致的读者而言,多处的重复与冗余会带来非常不好的阅读体验。其次,本书部分内容在写作中存在逻辑不够严谨的地方,这可能是作者在写作中断续的状态导致的。比如128页,我认为应将第四章第二节开头对于社科法学的概念界定“本章沿用通说”放在本章开头更妥当。总体而言,就如何阅读政法,我是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为什么阅读政法?二是政法的本体包括哪些内容?三是政法的功能作用与未来发展是什么?这三个方面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存在于字里行间的点滴阅读之中,阅读是点滴的美与享受。坦白讲,这篇随笔年初就布置给我,到现在大半年过去了,有时为了应付邵老师催稿,我也在点滴之中给邵老师发一些关于阅读的情况,记的笔记等等,主要还是挑刺与校对,错误真不少呢,大海捞针不容易,希望本书早日再版,我申请一个校对奖。阅读的末端是写作,甚至可以是为了写作的阅读,阅读的过程中很多的思考都在消散,这篇随笔也在消散,一切仿佛都在消散,有的文字可以固定,我想我的文字是来自读者的一份政法邀请函,是坚持与挽留。


来源:“政法法学连线”微信公众号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5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