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粹|INFORMATION
在基层沃土深耕新时代审判事业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9-17 16:11  点击:4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擘画了宏伟蓝图,也为身处司法实践最前沿的基层法院干警指明了前进方向与根本遵循。这份纲领性文件所蕴含的深邃思想与务实要求,需要我们每一位基层干警深刻领会、躬身践行,将其精神实质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转化为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生动实践。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在提升审判质效中筑牢公正基石。《意见》将“严格公正司法”作为生命线。这绝非抽象概念,而是我们基层法官在每一个案件处理中必须恪守的底线和追求的目标。要在“精”字上求突破,提升案件质量。基层案件量大面广,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我们必须精研法律条文,吃透立法精神,在审理涉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高发案件时,准确适用法律,确保裁判结果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对疑难复杂案件更要深入研讨,借助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等机制,集思广益,力求裁判精准无误。要在“快”字上做文章,提升办案效率。《意见》要求推进繁简分流改革,对此,我们要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充分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简易程序,利用要素式审判、令状式文书,实现“简案快审”;对复杂案件,则集中力量“繁案精审”,确保不因求快而失公。同时,强化审限管理,坚决杜绝超审限案件,让正义提速。要在“实”字上下功夫,提升司法效果。裁判文书是司法公正的载体。一份说理透彻的判决书,不仅能定分止争,更能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弘扬法治精神,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所以,我们在撰写文书时,必须将法理、事理、情理融会贯通,清晰阐释裁判依据和心证过程,做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通俗易懂。


二是践行司法为民,在延伸服务触角中传递法治温度。《意见》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基层法院干警,我们直接面对群众,是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必须将司法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优化诉讼服务,让群众“少跑腿”。要提供高效便捷的立案、查询、缴费、材料收转等“一窗通办”服务;大力推广在线诉讼,引导当事人运用移动微法院等平台进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调解、远程开庭等,切实减轻群众诉累,打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深化多元解纷,让矛盾“早化解”。深刻理解“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要求,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加强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组织的对接联动。诉前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适宜的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诉中灵活运用委托调解、特邀调解等方式,力争将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民生保障,让权益“真兑现”。执行难是影响群众司法获得感的痛点,《意见》对“切实解决执行难”提出新要求。作为执行干警,要创新执行方法,用足用好执行强制措施,特别是要加大涉民生案件执行力度。同时,要规范执行行为,杜绝选择性执行、乱执行,让人民群众手中的胜诉判决真正变成“真金白银”。


三是锻造过硬队伍,在淬炼能力作风中夯实发展根基。人是干事创业的根本,《意见》对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院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基层法院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熔炉,必须将队伍建设作为永恒主题。强化政治建设,铸就忠诚之魂。在政治建设上要有更高要求,自觉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提升专业素养,锤炼履职之能。面对新法新规不断出台、新型案件日益增多的挑战,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审判经验,提升法律适用、群众工作、舆情应对等综合能力。狠抓纪律作风,永葆清廉之本。做实严管厚爱,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等铁规禁令。大力弘扬英模精神,涵养清风正气,不断引导干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努力锻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基层法院铁军。


《意见》擘画的宏伟蓝图,最终要靠千千万万基层法院干警的双手去实现,唯有将《意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根基层沃土,精耕审判主业,锤炼过硬本领,才能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盼,在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基层法院人的精彩华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坚实的司法力量!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作者:王新亮(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法院)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5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