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净月书屋 > 阅读正文
净月书屋|INFORMATION
《中国思想之渊源》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04-02 09:25  点击:3574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301146094/9787301146095
·条形码:9787301146095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丛书名:海外中国哲学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思想之渊源 》一书是美国流传已久的一本介绍中国思想的必读书。书中对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有简明精微的介绍。同时又以宏观的话题,如宇宙论、世界观、知识论等贯穿在对诸子百家的介绍和分析中,既高屋建瓴,又曲尽其妙,是大家小书的典范。
--------------------------------------------------------------------------------
【作者简介】
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1922年-2005年),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历史学家。牟复礼的中文名得自《论语》中的 “克己复礼”。他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奠基人,并将其发展成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中心之一。其主要著作:《帝制中国:900﹣1800》(Imperial China: 900-1800),主持编写《剑桥中国史·明代史》,翻译萧公权的名作《中国政治思想史》等。
--------------------------------------------------------------------------------
【目录】
总序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历史的开端
第二章 世界观的开始
 《易经》
 中国人的世界观
 中国宇宙生成论的涵义
第三章 先秦儒家
 儒的传统
 孔子
 孟子
 苟子
第四章 先秦道家
 与儒家的关系
 谁是老子
 《道德经》的内容
 庄子
第五章 墨子的哲学
第六章 知识
 墨家的知识
 惠施和公孙龙
 庄子
 苟子
 中国知识论的意义
 第七章帝国的缔造
 法家的先驱
 法家的实行者
参考文献
年表
索引
译后记
【序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什么可以解释她卓异的特质,有什么可以解释她举世无双的源远流长而又生机不辍?她的过去之于今天又有何重要?欲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转向中国思想发轫的悠远上古。不过我认为:我们要想了解中国文明何以屹立得如此持久稳固,就必须理解奠基于文明底下的思想根基。
研究古代中国最宜一开始就把这个文明的思想根基梳理清楚。因为中国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像其他文明一样,高度分化成相互割裂,甚至相互竞争的范畴,诸如哲学、宗教、科学等等.,譬如中国的政治,它是伦常的延伸,由个体拓展到社会;知也蕴含着行。先哲们乐此不疲地争论一切对知行有用的事情。在本书所关涉的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可以轻易发现思想和更为宽广的文化的互动,尤其是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中;同时还能认识到,缕清这种互动的脉络是最富趣味和启发性的。
--------------------------------------------------------------------------------
【文摘】
中国哲学自17世纪就传入欧洲。从莱布尼茨到海德格尔,西方哲学大家中常有从中国思想中汲取灵感的先例。而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人全面接触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涌现出了一大批汉学经典。其中对中国思想,尤其是中国的哲学研究也成果丰硕。
20世纪西方学者更是在此基础上大大推进了对中国哲学的专门研究,而且角度多样新颖,从纯粹哲学、语言学、逻辑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艺术论、地理学、政治学等方面,大大拓展了世界学术界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也对中国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套丛书就是要将让国人领略当代西方学界在研究中国哲学方面的斑斓风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而目前随着学术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哲学及其蕴含的中国人的精神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文化财富,中国人要理解自己,中国学者要理解我们的文化,这都将从西方人的研究成果中获得启发和裨益。
--------------------------------------------------------------------------------
【后记】
牟复礼教授既有长达千页的巨制,也有本书这样的小品。
大家的小书经常言筒意赅, 辞约旨远。这本书在美国广为流传, 其简洁
深致也广受赞誉。是以,笔者在翻译时总觉如履薄冰。
翻译就像两个千手观音寒喧握手, 词语之间的意思总不能如榫卯般丝丝入扣。而翻译西方人研究中国古典的作品又多了一层困难。就好像西方学者已经把牛加工成了罐头,而现在又要把罐头恢复成牛。
就如文中作者用Great Tradition指商周以来上层阶级的文化传统, 以区别普通百姓的风俗传统。但“ 大道” “ 道统“正统” “ 文武之道” 等等文献中现成的古语都不能完全对接, 求教了数位方家, 也不能铃定, 只好权用常词。
在翻译过程中还发现书名似乎更宜作“ 中国思想之奠基” 。作者在序言中就说: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laid down then for the civilization which was to stand on them so firmly and so long, must be understood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China.很明显,foundations(基础)不是origins(溯源)。他处也教见作者将诸子思想视为构成中国思想之基本成分elements, 这种构成性的指向是很明显的。但牟先生想必对书名一定颇费斟酌, 跟同仁也应有讨论,大师山云深意,常被夏虫妄篡,念及此,不禁背汗。
笔者诚希望既不折损原作特有的风格, 又奢望能译出中国古典的味道。但驽钝之质, 只是自陷于捉襟见肘而已, 然而所谓智藏于民间, 如遇高行指正,化朽为芝,终能示国人以全壁。
翻译过程中,安乐哲、温海明惠正良多, 同事吴敏复审了全书,前辈胡双宝作为终审一贯地精严博学,在此齐以致谢。


文献数据中心|DATA CENTER

© 2009-2025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 吉ICP备06002985号-2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329 Power by lee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