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三东 译
概要
今天的演讲致力于解释一个经典文本这一任务。伽达默尔对此有很多经验,他表述这种经验的方式或许并不会让你们感到惊讶。这个演讲的步骤将是规定并讨论七个关键的术语,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伽达默尔对解释一个经典文本说了什么。在某些地方,我将询问你们,你们是否发现伽达默尔的描述在你们自己的经验中是真实的。
1.Gleichzeitigkeit—同时性
这个术语出现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讨论审美经验的时间性的时候。他发现当视域相互作用的时候,读者发现古代的文本和解释者之间的时间距离在阅读的行为中消失了,文本有一个自发的呈现,它将你卷入它的活动之中。在这部分的末尾,本文指出这也很适用于《道德经》、《论语》和其它的经典:它们将你卷入它们的意义循环之中,似乎它们是今天才被写就的。
2.Applicatio—应用
伽达默尔作出了一个反传统的断言:“理解一个东西就是看它将如何被运用到当下的情形。”因此文本不仅仅是像在#1中所说的那样是同时的,它更意味着某种当下的东西。理解就是把握这种应用。伽达默尔回顾到,在历史上应用的环节被排除了,理解一个文本被认为仅仅是理解和说明的事情,但是伽达默尔希望恢复19世纪和20世纪前的这一诠释学成分。
3.Erfahrung—经验
伽达默尔将经验规定为一个人所经历的东西。典型的经验形式包含了对期待的一个否定,这样,从经验中显现的乃是一个更加悲伤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更有智慧的人。伽达默尔认为以前的经验概念“没有考虑经验内在的历史性”。但是伽达默尔说,“教导我们承认实在”。经验的结果是“认识到什么是”。另一个结果是使我们“有经验”,就是说,使我们不独断、对新的经验保持开放。你们发现没有,阅读一个经典文本首先是令你们沮丧,否定你们的期待,但是最终令你们不那么教条并对新的经验保持开放?
4.Wahrheit—真理
伽达默尔不满意于对真理的科学定义。他考虑的是我们认定为“真”的那些文本。就是说,那些描述了“事物存在方式”的文本——对真理的一个存在论的定义。他继承了海德格尔将真理理解为aletheia、解蔽的观点。根据这一规定,甚至是一个艺术作品也可以是“真的”。就是说,它能够以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揭示事物的存在。因此问题在于:经典著作在这种意义下是否也是真的?伽达默尔肯定了这一点。
5.Selbst-Verstandnis—自我理解
伽达默尔这里将理解又往前推了一步。这不是对经典的真理看得更加深入,而是发现作品的经验改变了一个人的视域和生活观,它改变了一个人对自我的理解。当与一个文本遭遇的事件发生时,这个人将文本整合进“他自己实存的连续性之中”。我们发现这里有其它概念的作用:应用、经验和真理。如此这般地遭遇一个经典的事件使一个人再也不能像他在阅读此文本之前那样了。
6.Verwandlung ins Gebilde—转化
伽达默尔描述艺术作品的方式是将之转化为构成物。一个对某物的经验被转化为一个构成物,它持存着并对未来后代言说着。这就是艺术的功能之一:为未来后代保存一些东西,并且不仅仅是一些东西,而是一些真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对伽达默尔来说如此重要的原因。这一构成物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再也不能够被我们的标准衡量而是产生了它自身的尺度。最后,转化的一个更加通俗的意义也是真的:我们阅读一个文本会发现我们自己发生了转变。我们和以前不再一样。
7.Solidaritat, Fest—团结和节庆
在晚期的著作中,伽达默尔在人类学中为他的艺术观点寻求一个基础,这样他在《美的现实性》中提出三个方面,游戏(的确,有一种人类学的观点认为游戏在文化中很早就有了)、象征(某物通过它而被承认的关键)、以及节庆。在这部晚期作品中,伽达默尔发现节庆时间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将我们从日常超拔出来,还在于它在一个它所庆贺的事件的制造中将一个群体带到一起并统一起来。一个节庆“提升了我们对生活的感觉”。艺术在很多方面和节庆是一样的,当我们将之与节庆的诸多特征相关联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我以这个问题结束我的演讲:伽达默尔的这些思想在你们自己阅读一部经典的个人经验中是否也是真的?
开场白
我很荣幸能在你们的讨论会上作讲演。我要谢谢戚教授对我的邀请,我也很高兴见到我的朋友洪教授,伽达默尔作品的杰出翻译者。既然这是关于诠释学和经典文本的讨论会,我就来谈谈伽达默尔对这个主题说了些什么。你们或许知道,伽达默尔教授精研古希腊哲学,他也擅长古典语文学。如果他不能在大学找到教职,他可以在中学教希腊文!今天我选择了伽达默尔所作的七个考察,它们是我们在解释一个经典文本时会经验到的。
我将用伽达默尔诠释学哲学中的一个关键术语来表征每一个考察。它们中有六个是德文,但有一个是拉丁文。它们中有三个和我于2002年6月在中国芜湖、合肥、上海所作的《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哲学的七个关键术语》中使用的术语是一样的。那个演讲已经被译成中文并发表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502-508页。在那个演讲中我所讨论的伽达默尔哲学的七个关键术语是1)Wahrheit(真理),2)Zeitlichkeit(时间性),3)Phronesis(实践智能),4)Applicatio(应用),5)Tradition和wirkungsgeschichtliches Bewusstsein(历史效果意识),6)Gesprach(对话),还有7)Solidaritat(团结)。在今天这个关于伽达默尔对解释一个经典文本的考察的演讲中,我保留了那个更加宽泛的演讲中的三个术语。它们是真理、应用和团结(上面用粗体字标示了出来),我又另加了4个。下面就是今天的演讲中要谈到的七个术语:
1.Gleichzeitigkeit—同时性
2.Applicatio—应用
3.Erfahrung—经验
4.Wahrheit—真理
5.Selbst-Verstandnis—自我理解
6.Verwandlung ins Gebilde—转化成构成物
7.Solidaritat, Fest—团结和节庆
1.Gleichzeitigkeit—同时性
在德语里Zeit意思是“时间”,比如海德格尔德巨著Sein und Zeit——《存在与时间》。所以Gleichzeitigkeit加上了一个表示在“时间”上“相同”或者“一样”的意思的前缀(gleich),还加了一个其意思和英语中把名词转化成一个副词的“-ly”以及把一个副词转化成一个名词的“-ness”是一样的后缀。因此它基本的意思是“和它当初一样生动地呈现于今天的条件”。我曾经问过伽达默尔教授是否赞成把这个术语翻译成“同时代性”(contemporaneity),但是他说,他觉得英文的“simultaneity”更接近于他想表达的意思。我有我的疑虑,因为“simultaneous”意思是当下同时发生的,而伽达默尔所想的是今天呈现的和原初呈现的是一样的。所以我想这个英文单词可能会误导人,但或许如果我们对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里进行的分析中所说的东西作出解释,我们就可以更加切近地理解他使用这个术语的意思。实际上找不到任何令人满意的英文词来翻译这个术语。
首先,这个术语在“审美存在的时间性”(TM121-129,GW1:126-133)这一节里得到了讨论。就是说它适用于艺术作品。在与一个艺术作品的遭遇中,我们发现了它的呈现的一个生动的意义,一个从它当初的时候就传下来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用“gleichzeitig”这个词:与原初同时的,保存了原初东西的生动性和当下性。而根据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理论,每一个艺术作品,当不同时代的人们看它时,会有不同的结果。它如何保存自己的同一性?我们对于伽达默尔对此问题的处理的考察可以从这一节之前的一段话,一段引导性的话开始: 我们要探究在时间和情况的变迁过程中如此不同地呈现自己的这种同一性究竟是什么。它显然并不是被分裂成变迁的诸多方面,以致丧失其同一性。作品自身存在于所有这些变迁方面中。所有这些变迁方面都属于它。它们都与它同时共存(gleichzeitig)。这样,我们就有这样的任务,根据时间来解释艺术作品。(TM120-121)
像海德格尔一样,伽达默尔认为时间和理解的时间特性具有生动的意义,它们是不同时代各不相同的一个问与答的过程。然而艺术作品历经岁月似乎保存了它独一无二的同一性。循着伽达默尔的分析,我们可以自问相同的同时性是否也适用于我们在语言中与一个经典文本的遭遇。我的主张是——我想伽达默尔也会同意——它的确可以适用,虽然可能是在较弱的程度上。经典克服了时间,在时间中持存,保持了跨越时代的同一性。
伽达默尔一开始先提到他对作为游戏的艺术的观点:“我们的出发点是:艺术作品就是游戏——就是说,艺术作品的真正存在不能与它的呈现相分离,正是在它的呈现中才出现了一个构成物的统一性和同一性。”(122)在伽达默尔看来,艺术作品的存在在于它的呈现中,“是在它的呈现中才出现了一个构成物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在这个构成物中伽达默尔发现了类似于每年一度的节庆中一个事件的重复这样的重复的意义。艺术作品的时间是节庆时间,伽达默尔说,“一个节庆的本质就是定期重复出现的庆祝。”(123)它原初的本质是“总是有所不同的(甚至是当以同样的方式庆贺时)”。它具有特别的时间性,在时间中有一个特别的存在,因为它同时既是原初的又是不同的。“只是由于其经常是另外一种东西而存在的东西,在比所有属于历史的东西更根本的意义上,是时间性的。”(123)伽达默尔在他1974年的论文《美的现实性》中进一步发展了艺术作品的这一节庆的时间性,它的副标题是“游戏、象征和节庆”。论文的第三部分不仅致力于节庆的时间性,还有节庆的团结。
伽达默尔对同时性最集中的讨论是在《真理与方法》英文版的第127-128页(GW1 121-122页),他在那里说,“同时性属于艺术作品的存在”。他说它属于“同在”(Dabeisein),就是说,呈显于艺术作品之前并与之同在。它与审美意识的浅薄的共时性(Simultaneitat)形成鲜明对照。同时性意味着在其呈现中,这个将自身呈现给我们的特定存在达到了它完全的呈现,不论它的根源有多遥远。这一“完全的呈现”不是现象学的知觉的事情,而是积极参与的事情。它不是“在现象中被给予的模式”(胡塞尔的术语);毋宁说,这个完全的呈现是“对意识的一个任务以及要求它达到的一个目标。这个完全的呈现在于以一种使得这个事物成为同时的(完全的呈现)的方式紧紧抓住它,也就是说,所有的中介在完全的呈现中被掦弃。”(127/GW1:121,)审美意识的退缩而沉思,然而为了要紧紧把握所说的而使它完全呈现,诠释意识迎向它。
伽达默尔将之比作一个人完全融入其中的宗教仪式。他不是退后来赞赏仪式的实行。伽达默尔称这种退后为观赏者与对象的“审美的区分”。他反对这样。的确,如果我们要想经验艺术作品的完全的呈现,我们必须参与艺术作品的存在,这个艺术作品的存在是一个事件,在其中不论是创作者、表演者、甚至是观赏者“在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这一事实中都没有任何他们自身的合法性。”具有优先性的是艺术作品。它有一个要求——Anspruch——一个像文本那样的要求。我们是根据这一要求而行动的。就像节庆时间,它取消了日常的时间、实在。
在艺术经验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被完全超拔出了日常世界的进程,切入了它自身自发的意义循环,在其中没有人被唤起去寻求什么更深入的东西或它之后实在的东西。”(128/GW1 121-22)作品有某种自发性,而我们则参与到它的意义循环之中。首先是作品,我们遵从作品。我们不是凌驾于作品。
伽达默尔声称,当你经验一个经典文本时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它说,你听。它有自身自发的呈现,而你被导向它的要求。你步入它的循环。你必须尽力去玩它的游戏,被它所说的东西吸引。你并没有像一个更高者那样制定规则或者将你的实在加于它。不,你倾听,你遵从,你投入游戏。
他把这个对艺术作品的经验的结构带入文本解释,这就是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中的论证的实质。它有双重的效果:由于我们“阅读”艺术作品,步入它的“意义循环”,它创造了艺术的一个诠释学理论,以及文本解释的一个存在论的(时间性的)理论,这个理论通过艺术经验为我们所获知。它始于解释的活动,而不是作品自身,但是它保留了作品自身的自发性和神圣性。
他运用到与一个经典作品的相遇中的就是这个自发性和神圣性。我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经典中举一些例子,例如《道德经》的韵文,孔子的《论语》或者李白的诗篇,以表明它们事实上将你们拉入了它们意义的循环中了。伽达默尔运用这个事实发展出了一个文本解释的哲学,它尊敬传统、权威、艺术作品以及经典著作。我想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个类似的概念“孝”(hesiao),虽然它更多地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一个人的父母或者君主。伽达默尔将这个尊重的态度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对话中尊重对话伙伴以及尊重传统的一个更加普遍的哲学。由于这个原因,伽达默尔会对中国哲学的学生具有吸引力。
下面来谈第二个术语:
2.Applicatio—应用
应用(Application)与“apply”这个词相关。理解一个东西就是看它如何被应用于当下的情形。伽达默尔陈述道,“在我们的反思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我们的理解总是包含了把要被理解的文本应用到解释者当下的情形。”(308)这里,他超越了同时性而进入了应用。前者(同时性)从与艺术作品的遭遇平稳地过渡到与经典文本的遭遇,可是后者似乎有一个不同的来源:传统的诠释学。同时性出自《真理与方法》的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艺术成为恢复对诠释学的尊重的主要线索;另一方面,应用则出现在此书的中间部分,在这一部分意识和人文学科的历史特性成为关注的焦点。
应用在其中出现的部分的标题是耐人寻味的:“Wiedergewinnung des hermeneuticshen Grundproblems”,我想把它译作“恢复诠释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应用一起的另外两个副标题是“亚里士多德诠释学的现实意义”和“法学诠释学的典范意义”。因此从结构上来说,应用似乎是伽达默尔诠释学计划的一个基石。
为什么?因为这是伽达默尔挑战主流诠释观点的一个提议,它激起了像艾米利奥‧贝蒂(Emilio Betti)这样的传统主张者们的反对,他们抱怨伽达默尔并不知道意义(meaning)和意味(significance)之间的区别。
为了举出例子,伽达默尔回到了19世纪之前的诠释学。在那些时代里,尤其是18世纪的虔敬派信徒J. J. 兰巴赫(Rambach,J. J.)那里,诠释学区分为三种技巧或功能:subtilitas intelligendi(理解的技巧)、sublititas explicandi(解释的技巧)和applicandi应用。这一区分在神学中非常有意义,这里讲道必须把圣言应用到当前,而在法学中法官必须把法律的意义应用到当前的案例中。但在文学中似乎就没有这么有意义了,在文学中应用不甚明显也不是那么必要。
浪漫主义者已经承认前两者的互相关联和统一,事实上,他们看出解释实际上是理解的更加直接的形式。因此从本质上讲,前两种技能在浪漫主义及其后的诠释学中合而为一了。但是伽达默尔指出,这前两个技能的融合导致了一个负面的后果:它导致了19世纪和20世纪将应用的环节排除在诠释学之外。因此伽达默尔试图要做的就是通过诉诸“诠释学被遗忘的历史”(308)来纠正诠释学的这一对应用的排除。
为了举出应用的例子,伽达默尔指向一个时期,在那时“很明显诠释学的任务就是将文本的意义应用于文本对之言说的具体情形”。(308)毕竟,在早先的岁月里,哲学的、法学的和神学的诠释学密切相关,在那个时候应用是它们三者各自的组成部分。伽达默尔指出,“一部法律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被历史地理解的,而是为了通过被解释而将自身具体化于法律的有效性中。类似地,福音也不是为了被理解为纯粹历史的文献,而应该被这样理解,它发挥着拯救的作用。”不论文本是一部法律还是圣经,在这两种情况下,它都必须被理解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具体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被理解。”这里理解总是应用。
伽达默尔转向海德格尔指出,他已经表明海德格尔德的实存性诠释学如何应用到人文学科:“我们指出,理解不是探究意识应用到一个对象上从而将之转化为客观知识的一个方法;毋宁说,任何理解的前提条件乃是它位于一个传统的事件中,一个传承的过程中。”这里有趣的是,伽达默尔将理解不仅描述为一个过程,而且描述为一个“事件”。作为一个事件,它处于时空之中,它发生着。我们并不是掌握它。但我们需要对之开放。“我们有能力向文本提出的要求开放我们自己,对它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作出反应。”(311)优先性属于文本。甚至在语言学和人文学科中,“诠释学的任务在于使我们自己从属于文本支配我们心灵的要求。但是,法学的和神学的诠释学对此却是真正的典范”(311)应用也适用于人文学科!他断言,“历史诠释学也有一种去履行的应用任务,因为它也服务于意识的有效性。在此它明显且有意识地消除那种分隔解释者和文本的时间间距,并克服文本发生的意义的疏离。”(311)这不是应用的一个粗暴形式,而更是以某种方式对历史距离的调整,在这种方式中,解释“沟通了”解释者和文本之间的“时间距离”。他向我们表明在一个更深的意义上,甚至对一个文学文本或历史学文本的解释都包含了应用,它沟通距离,发现文本所说东西的当前意味。解释包含了应用。
因此我要问:你们在你们自己与文本的经验中有没有发现这(应用)是真实的?
你们在你们自己与文本的经验中有没有发现同时性是真实的?
让我们对伽达默尔提供的他阅读一个经典文本的经验另外五个描述都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在自己的经验中有没有发现它是真实的?
3.Erfahrung—经验
在伽达默尔看来,阅读一部经典就是一个经验。但它是什么意思?要想理解伽达默尔的陈述中所暗含的东西,我们需要比较详细地来探讨他对经验概念的阐明。很有意思的是,他在《真理与方法》中花了16页的一个小节的篇幅,这一小节的标题是“经验概念和诠释学经验的本质”。[2]在标题中伽达默尔就已经预示他所谓的经验属于“诠释学经验”的本质。
我们没有时间来考察整个小节,但是我们可以探讨它的一些部分。他首先讨论了胡塞尔,发现了他返回到具体经验的努力是值得赞赏的和真挚的,但是他也批评了胡塞尔,因为“[胡塞尔所描述的]自我的纯粹先验主体性不是如此作为纯粹先验主体性地被给予,而总是在语言的理念化中被给予。”(348)他讨论了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中的经验概念,称赞他对心灵总是无法摆脱的偏见的探讨,但是伽达默尔对培根想排除的东西很感兴趣,种族偶相和市场偶相,伽达默尔也相信,与培根的观点相反,语言是理解的一个积极的前提条件。经验一直是真的,直到新的经验与它矛盾。这一事实其实是对亚理士多德归纳理论的平反。伽达默尔回到黑格尔的经验概念,它是从意识的辩证运动中出现的“新的真实对象”。
伽达默尔在黑格尔那里发现了他自己概念的一个主要成分。“在黑格尔看来,经验具有一种倒转意识的结构,因此它是一种辩证的运动……事实上,经验源初地总是否定的经验:一个东西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基于我们对另一物所有的经验,我们的知识和它的对象都在改变。”(354)因此经验总是导致新的知识,导致一个更“有经验的”自我。伽达默尔指出,“一个‘有经验的’人是极端地非教条的:由于他拥有的许多[否定的]经验和他从中得出的知识,这个人特别地准备好拥有新的经验并从中学习新的知识。”(355)“每一个名副其实的经验都与愿望相违背。”(356)
经验的范例是希腊悲剧中英雄的经验。希腊人的座右铭是:pathei mahos——通过受苦而学习。在希腊悲剧中,一个人遇到了人类有限知识的界限。伽达默尔说,“经验就是对人类有限性的经验。真正有经验的人是一个将此牢记在心的人,他知道自己既不是时间的主人,也不是未来的主人。”(357)变得有经验就是开始意识到一个人的人类限度,一个人的有限性。在经验中“那产生于人心中高涨的欲望的独断论达到了一个绝对的界限。”(357)经验“教导我们承认实在的东西。经验真正的结果……是认识到存有”(357)
伽达默尔反对先前的经验概念的一个原因是对历史性的感觉的缺失:“它一点也没有考虑到经验的内在历史性。”看起来,对伽达默尔而言,经验意味着与实在的谦卑的遭遇,它使一个人变得有经验。有经验的人知道,“我们将不能再次走上这条道路”;一个人将会有另一次机会、还有时间改变一切事情,这些想法是错误的。伽达默尔说,“身处于并行动于历史中的有经验的人总是经验到没有什么可以重来这个事实。”(357)并且,“真正的经验是对一个人的历史性的经验”(357)
接下来伽达默尔作出了一个重要的转向。他说,“我们必须在诠释学经验中找出那些我们在上面对经验的分析中已经意识到的要素。”(358)首先“诠释学经验与传统有关。”但是他继续说道,由于经验是辩证的,我们像对一个“你”一样经验传统。我们不是像对一个外在的对象一样来经验它,“我们也不对方法和通过它而达到的客观性具有朴素的信念。”(358)不,我们不是将之作为一个对象来经验,而是作为处于“与我们的关系中”的东西来经验。我们置身于一个传统中,这不是一个限制,而是一个我们在其中意识到自己的媒介。“置身于一个传统并没有限制一个人知识的自由,而是使它得以可能。”(361)
伽达默尔说,认识并实现这一点,“就形成了人类经验的最高形态:历史效果意识具有的向传统的开放性”(361)此外,它意味着传统像一个“你”,一个人“不是忽视它的要求,而是让它真正对我们有所言说……我必须同意传统要求的有效性,这不仅是在单纯承认过去的他在性的意义上,而且也是在传统必定有什么要对我说的方式上。这要求一种根本的开放性。”(361)因此我们明白了,伽达默尔用经验所指的意思是使一个人意识到他的有限和限度的东西,是使一个人不再教条并对新的经验保持开放的东西,是一个人向他的传统开放的东西,这个意识会把我们导向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意识(wirkungsgeschichtliches Bewusstsein),一个意识到了历史和传统始终在其中起作用的意识。一个有经验的人是一个宽容的、开放的、充满了传统的人。
现在又到了提问的时候:你们在自己的经验中有没有发现这一经验概念是真实的?你们有没有发现它适用于你们阅读一部经典的经验?
4.Wahrheit—真理
Wahrheit——真理——是《真理与方法》中的核心术语,然而这本书中并没有特别的章节来讨论它。它出现在书名以及《真理与方法》的三大部分之中两个部分的标题里。可是它没有出现在索引中!或许条目太多?我们不能让这些困难阻止我们!让我们看看两个标题:
第一部分:在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显现
第二部分: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中的理解问题
很明显“真理问题”支配了整卷著作,它的成败依赖于对此一主题的处理。这一卷核心的断言是在人文学科中存在着与科学中很不相同的一种真理。让我们看看伽达默尔对在这一卷的导言中关于这种真理所说的东西,他解释了他想要做什么。在第一段的结尾处他说:
诠释学的现象,对文本的理解与解释,……首先不是有关于增进那能满足科学的方法论理想的确切知识,——不过,它也涉及到知识和真理。因为在对传统的理解中,不仅文本被理解了,洞见也被获得了,真理也被认识了。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真理?(TM,pp.xxi)
在第二段他说,“下面的研究所关注的是,在真理的经验所及并且可以追问其合法性的一切地方,寻求超越了科学方法的控制的此一经验。”(TM,p.xxii)这是什么领域?精神科学!但是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吗?不过在人文学科中是有一些“真实的”东西。例如由几个目击者证实的一个“历史事实”。伽达默尔所考虑的不是这些。他考虑的是经验。他指出一些领域:“哲学的经验、艺术的经验和历史本身的经验。”他断言,“所有这些都是那些不能用科学方法论手段加以证实的真理藉以传达自身的经验方式。”(xxii)
这导向了第三段,它解释了问题在于“这种处于科学之外的认识方式的真理主张那一程度上可以有哲学上的证立。”(xxii)这是《真理与方法》的任务。但是它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诠释学!(不过我在这里省略了一些内容。我所想的以及伽达默尔所想的不是传统的诠释学,而是对作为理解的经验的诠释学经验现象所作的研究。因为理解的经验共通于所有人文学科领域。因此伽达默尔陈述了他的信念和确信:“只有对理解现象的更深刻研究才能提供这一证立。”
然后他转向哲学中阅读一部经典的经验来证明对真理的要求。他说,“这是哲学经验的一个部分:当我们试图理解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时,它们自身就提出一种对真理的要求,后来时代的意识即不能拒绝也不能超越。”(xxii)注意,不是阅读文本的哲学家要提出真理的主张。是阅读文本的哲学家发现文本自身在提出真理的主张。文本不是使用通常被承认的科学方法,而是“提出一个真理的主张”。这里我们需要停下来提出我们的问题:
你们发现伽达默尔是否正确?老子、庄子、孔子和孟子的经典文本对真理的要求是真的吗?是的,当然。它们是真的!它或许不是一个科学的真理,但是一个哲学的真理,一个关于生活的真理,一个比科学更加深刻的真理。
伽达默尔继续试图在与艺术的关系中证成他的主张。这里,他说,遇到了将真理让与了科学的“审美经验”。与此相反,他说,本书“将捍卫那种通过艺术经验而获得的真理经验。”(xxiii)为此他回到海德格尔的作为alatheia、作为存在物的揭示的真理概念。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这些演讲对伽达默尔来说是个转折点,因为它们表明了一部艺术作品可以是真的!艺术作品的经验是事物之所是的真理的揭示的经验。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存在论的真理,一个存在者的真理,一个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与质料以及内容中被揭示的真理。
但是伽达默尔令人惊讶地将这个要求进一步涵盖了所有的人文科学。他说,“正如在艺术经验中我们涉及的是那些根本上超出了方法论知识范围的真理一样,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整个人文学科:在其中我们各种形式的历史传统当然成了研究的对象,但同时真理在其中也得到了表述。”(xxiii)这是海德格尔言说的另一种方式。真理“立于”艺术之中,在绘画中、雕塑中、在山谷里的希腊神庙中。伽达默尔说,它言说,我们倾听。它言说着一些我们必须注意的东西。但是伽达默尔说,不仅仅在艺术作品中——在哲学作品中、在伟大的诗篇中、在历史著作中,真理“提出一个主张”。这就是为什么继续阅读经典是如此重要的一个原因。这就是伽达默尔对它们的辩护:它们是真实的。他用对理解过程的哲学描述来证明它,这个过程是历史的、语言学的、尤其重要的是,是转化的!阅读一部经典之后我们会和以前不同。
我们又面临这个问题:这是真的吗?他对吗?他对阅读一部经典文本的描述符合于你们自己的经验吗?传统是“真的”吗?我想它们是的。
5.Selbst-Verständnis —自我理解
伽达默尔进一步将他的论证作了很有意味的推进。理解,当它是对一部经典的理解时,不仅仅是更好地理解那部特殊的经典。它不仅仅是一个真理的经验。阅读它也是一个“自我理解”的经验,自我认知的经验,自我检测的经验。遭遇一个经典文本就是以个人的方式遭遇作品对真理的主张。它是去发现,我们的理解视域在真理的经验中被撼动、被重新塑造了,我们认识到自己现在是一个不同的、更聪明的、更加平静的人了。让我们听听伽达默尔对这个来自于阅读经典的提高了的自我知识说了些什么。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的补注I中解释道,这一自我理解的概念是从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自身存在这个意义发展而来的。“这一观念源于海德格尔对生存的先验分析。通过它的理解而与其呈现自身的存在相关的存在,作为通达存在问题的途径的存在。”但是这个理解过程不仅发生在语言的媒介中,也发生在历史的媒介中。“对存在的理解的运动自身被看作是历史的,是历史性的根本性质。”(325)理解是一个发生在此在的存在历史中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
我所有的一个最适切的一个引文一时找不到出处。这个引文是:“理解就是自我理解。”德文或许是“Verstehen ist sich verstehen”。我印象中这个论述是在对《真理与方法》的读者的第一个答复中的。一个人在历史中总是已经看到了自己,历史地理解自己。我们的自我理解是一个历史性地演化的事情,它可以被一个宗教的皈依转化。但是伽达默尔将之置于与艺术遭遇的脉络中。他说,“我们的审美经验也是一种自我理解的模式。”(97)我们的“自我理解总是通过对其他东西的理解而得以发生,它包括了他者的元素和自我与他者的统一。”(97)这个他者可以是一个艺术作品。“我们在世界中与艺术作品接触,并在个别艺术作品中与世界接触,因此这个艺术作品不是一个我们暂时地被移入其中的陌生宇宙。我们其实是在它之中并通过它理解自己。”(97)当一个遭遇的事件发生时,我们将之整合进“我们自身存在的统一性中”。伽达默尔用这来拒绝在美学中诉诸审美经验的“直接性”和超越了时间以及与我们经验的统一性相分离的“体验”。伽达默尔说,这些要求“不能抵御人类存在对于自我理解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的要求。艺术经验的制约因素不能不被审美意识所整合。”(97)
这里有几个概念在起作用。一个是应用。一个人将与艺术作品的遭遇整合进他对世界的理解的统一性、自我的统一性。自我理解处于对于一种「审美意识」的批判的脉络之中,此一意识沈思艺术作品、却不与之相触,它并不把艺术作品当成是真理的揭露,而只是为不涉利害的观照者形式中的愉悦。对“审美意识”来说,审美经验不是一个人个人的历史中有意义的部分,而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幻象。但是伽达默尔将经验概念应用到与艺术作品的遭遇中,说从经验中一个深受影响的人出现了,他有一种不同的自我理解。这把我们带到另一个关键的术语:转化。
但是在我们转向它之前,我们可以提出那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与艺术作品的遭遇如此戏剧化以致改变了你们的态度,你们的自我感,你们对自我的理解?
6.Verwandlung ins Gebilde—转化为构成物
在这一节的开头,我想用引用R.M.里尔克的《杜依诺哀歌》第九首第69—73行
Erde, ist nicht dies, was du willst: unsichtbar
大地,不就是你所希求的吗:不可见
In uns erstehen?—Ist es dein Traum nicht
在我们体内升起?——这不就是你的梦想
Einmal unsichtbar zu sein? Erde! Unsichtbar!
一次变得不可见?大地!不可见!
Was, wenn Verwandlung nicht,ist dein drangender Auftrag?
如果不是转变,你紧迫的任务又是什么呢?
自从1958-59年我在我的博士论文中斟酌这首诗以来,这最后一行诗已经在我脑中盘旋了45年:“大地:如果不是转变,你紧迫的任务又是什么呢?”大地变得像语词一样不可见,像艺术作品一样永恒。
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会赞同在艺术作品中大地变成了永恒的。里尔克所想的似乎是诗句的不可见性和不朽性,犹如大地在语词的不可见性中升起。但是在Verwandlung ins Gebilde——“转化为构成物”——中,伽达默尔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加丰富和复杂。首先是大地作为作品的可见性,作为一个在时间中续存的构成物。
在题为“向构成物的转化与彻底的中介”这一节的开头,伽达默尔断言“在向构成物的转化之中”(一个他独特的术语)人类游戏“真正完成了其作为艺术的转化”(110)游戏赢得了它的理念性,以至于游戏能够被“视为和理解为游戏”。此外,它“与游戏者的再现活动分离”而出现,而成为了“他们所游戏的东西的纯粹呈现”。(110)因为游戏有创造物、作品的特性,伽达默尔称之为一个构成物(Gebilde),它可以是各种类型的艺术。这种游戏并不是通过如下事实获得其意义的,这个人创造了它并且有这种或那种意图;“毋宁说,游戏有绝对的自发性,转化概念就暗示了这个自发性。”(111)它是开艺术家、成为自足的转化。
你们看,由于伽达默尔急于将艺术作品从艺术家的主体性分离出来,因此他创造了转化的概念。“转化的意思是某物一下子和整个地成了另外的东西,而这个它所变成的、已然转化的他物,则成了该物的真正的存在,相对于这种真正的存在,该物原先的存在是无。”(111)但是这个转化依然有另一个维度:“现在存在的东西,在艺术的游戏中呈现自身的东西是永恒的东西,是真理。”(111)这就是伽达默尔对艺术中的真理的规定,某种不能以其它方式而只能以这种构成物的方式被言说的东西,它处于一个永恒的形式中。这是转化的另一个维度,它成为永恒的也是真实的。
艺术作品不再在我们的世界中被我们的尺度衡量,而是处在另一个维度。“就其是一个流传物而言,可以说衡量它的是它自己的尺度,而不是任何外在于它的东西。”(112)这意味着艺术作品不允许与作为它的逼真性的尺度的“实在”进行比较。“它超越了它是否完全真实的问题——因为一种更高的真理从它之中言说……我们称之为向构成物的转化的东西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这种转化是向真实事物的转化。”(112)在这一节10页的篇幅里,伽达默尔还作了许多其它的区分,但是我们已经涵盖了最重要的:转化是向真实事物的转化。艺术作品是真的,值得受到我们的尊重。我们无需接受一种艺术哲学,根据它的概念,艺术品乃是令人愉悦的形式对象(康德),而没有任何其它特殊的有效性。现在它可以要求它作为真理的位置。
「转化自身」这个词还有另一个意义,它适用于伽达默尔对与艺术作品遭遇时发生了什么所说的东西。这就是观者的转化,他经历了与艺术作品和经典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转化的这一作为在经验作品的人之中发生的意义是另一些我们已经提到的术语的普遍结果:应用,将意义应用到当下,应用到作品的读者;经验,它使读者更加有经验;真理,它向读者揭示在对艺术作品的经验中产生的一个真理;还有自我理解,提升了读者的自我理解。这是伽达默尔强调效果的结果,阅读经典的影响以及与艺术作品遭遇的影响。经历遭遇之后,读者和以前不再相同了。
你们赞同对阅读一部经典产生的影响的后一种描述吗?尤其是对阅读经典的转化能力的论证?如果你们赞同的话,伽达默尔或许会是你们在与现代世界的浅薄抗争中的的盟友!
7.Solidaritat, Fest—团结和节庆
团结这个术语并没有出现在《真理与方法》中,但是的确出现在伽达默尔晚期论艺术的论文中,例如《美的现实性》(1977,1986年翻译)。在后一部重要的作品中(张志扬已经将之翻译成中文[3]),团结的问题与伽达默尔在文章中讨论的主要术语:Fest——节庆相关联。在《真理与方法》(122-24)里,节庆与节庆时间在与审美的时间性的联系中得到了简单的讨论。在那里,艺术的节庆时间像希腊的节庆一样,是脱离并超越了日常时间的一个时刻。它是艺术自发性的场所,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高于历史。
但是在《美的现实性》这一晚期的作品中,节庆时间不仅是在艺术作品中在超越了日常时间的地方的一个暂时的逗留。它也伴随着一种在群体中与他人的节庆的结合、友谊、团结的感觉。伽达默尔在这个维度上超越了小屋中孤独的道家海德格尔,而感受到了与群体的结合。他也超越了《真理与方法》中历史的、存在论的、语言学的诠释学,为他的思想锻造出一个新的基石:人类学,人类最早的社会。在这个步骤里,他更加接近孔子及其与人性的结合。伽达默尔在后来的一篇《论仪式现象和语言》的论文(1993)中扩展了这一人类学的洞见,这篇论文还没有被翻译成英文,我已经为《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的哲学》(1997)写过一篇关于此文的论文,题目是《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两个晚期著作中的仪式、公正和真理》。[4]
在这篇晚期的论文中他对节庆的意味讨论的一开始,伽达默尔说,“如果存在着什么适合于所有的节庆经验的,那么当然是这一事实,即节庆不允许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隔绝。一个节庆是一个群体的经验,以最完善的形式代表了群体。一个节庆是为每一个人所设想的。”[5]一个节庆庆祝人类相互的团结,伽达默尔说,艺术也是这样!他说,「或许节庆的时间结构的问题将把我们引向艺术的节庆特性和艺术作品的时间结构。」(RB 41)伽达默尔从节庆的时间结构达到了“艺术的节庆特性”!而节庆特性包括团结、结合、群体。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的确使用了一个暗示了团结的术语:Zugehorigkeit——从属性。对此的一个讨论出现在他对“经典” (285-290)的讨论中。在那最后他说,理解一个经典“与其被认为是一种主体的行为,毋宁要被认为是参与传统事件、参与一个转化的过程,在其中过去和现在经常被中介。”(290)这里,从属乃是从属与读者的人性结合在一起的经典的时间和人性,是一个“参与”的经验,一个属于传统的经验。我们在节庆中发现的正是这一归属感,因为节庆将人们聚到一起,在对一个过去事件的庆祝事件之中将他们统一起来。
在伽达默尔看来,节庆和艺术都“提升了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他举了通达一个建筑、一个建筑艺术作品的例子。要经验一个建筑艺术品,要让它的雄伟对我们发生,我们得环步它,“既在其内部也在其外部”,直到我们发现合适的距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作品为我们保藏的东西的意义,我们才能让它提升我们对生活的感受。”(45)但是这一遭遇如何并且以何种方式提升一个人的“生活感受”?我想当伽达默尔总结论节庆和艺术这一节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答案。他说,“这里我不想重复艺术真正的时间性如何相关于节庆,但是我要单独强调一点,一个节庆结合了所有人。”(49)他举了希腊戏剧的节庆的例子。这个戏剧很流行,是宗教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有一个统一的作用:“舞台上的戏剧统一了它的观众。”(50)
然后伽达默尔转向今天,他说,“如果艺术与节庆有什么共同之处,那么它必定超越了艺术的任何文化定义的限定,以及与优先的文化状态相关联的限定,。它必定也抵御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商业结构。”(50)换言之,像节庆一样,艺术属于群体,它统一了群体,不管高低阶层的不同,它不应沈入商业主义。
现在又碰到了我们的问题:你们同意伽达默尔对艺术的观点吗?你们认为它不仅具有一个自发的时间,而且创造了团结,统一了群体吗?当然,它是群体神圣的财产,被自豪地守护,被不同文化的人们享有。
但是我们的问题是伽达默尔对艺术和节庆所说的是否也适用于一个经典文本。当然,它是群体的一个神圣财产,被自豪地守护,被不同文化的人们享有。但是对一部经典著作的经验是否“提升了生活并创造了团结”?我的意思不仅仅是指与传统的团结,也是指在意义的探寻中与今天人们的团结。我的看法可以供你们参考,我相信伽达默尔对艺术的节庆特性所说的两个最重要的事情的确也适用于阅读一部经典的经验。它将你超拔出日常时间并逗留于超越了当下日常时间的领域,它使你和一个群体统一起来。但是,当然你们在自己的经验中可能发现这不一定是真的,或者只是在部分的经典上是真的。我只是为你们有思想的考虑呈现伽达默尔的考察
总的来说,我自己发现伽达默尔事实上提出了他对我们阅读一部经典的一般经验的诸多洞见。我们发现,首先,在阅读中我们克服了时间,与它处于同时;它在此时此地向我们言说。第二,如果我们理解了它,我们就它应用于当下的情形。并且,当我们阅读一部伟大的经典时,这是一种改变我们的经验,一种与关于事物如何是的真理的相遇。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达到了对自身更大的理解。我们发现我们被一个流传物吸引进一个自发的意义。我们发现我们有一段时间居于我们时代之外、超越了我们的时代。我们甚至发现我们自己发生了改变。最后,我们发现在这个经验中,那些将我们与群体统一起来的东西既在过去意义上也在现在意义上产生了一个与我们的传统、与人性自身的团结的意义。我对此表示同意,希望你们也同意。!
谢谢!
注释
--------------------------------------------------------------------------------
[1] 哲学和宗教学荣誉教授,现任MacMurry学院驻校研究教授,Jacksonville,IL62650 USA.网页:www.mac.edu/factulty/richardpalmer
[2] 《真理与方法》,Joel Weinsheimer 和Donald G. Marshall翻译(NewYork:Cossroad,第二版修订版,1989),pp.346-362/GW 1:352-68
[3] 《美的现实性》,张志扬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第189页。
[4]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的哲学》,Lewis Edwin Hahn编辑(Chicago:Open Court,1997),第529-547页
[5]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作为游戏、象征和节庆的艺术》,收于《美的现实性及其它论文》一书中,Nicolas Walker翻译,Robert Bernasconi编辑并作导言(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美的现实性》第39页以下。